呼和浩特市第一中学(以下简称呼市一中),是一所百年名校,同时也是一所有着众多“古董”的学校,一所拥有网红校长的学校,一所培育出无数英才的学校......本期内容,咱们一起去了解一下呼市一中的前世今生。
是学府也是隐藏的打卡圣地
在呼和浩特市一中除了能学习读书,还能欣赏到美丽的风景。
曾经归绥八景当中的“牛桥晓月”、“沙溪春涨”都与一中的位置相关。
在一中旁的扎达盖河之上,曾经一共有六座桥,每年夏季河边的柳丝低垂,当清风拂过的时候,柳枝轻柔地随风摆动,万条垂下绿丝绦,十分优美。因此,老呼市人也把这里的景观称作“六桥溪柳”。
走近呼和浩特第一中学的大门,十一根大柱子十分显眼。这是在年学校年校庆时所立,每一根柱子代表十年的历史。不知道以后是否还会增加呢?
很多学校的门口都有石狮子,但是一中老校门前的这对“平头狮子”可大有来头。这是在光绪十六年,由归化城(今呼市玉泉区)东岳庙的住持戒纳和尚,带领全体僧众,送给当时的道台衙门的。
其实,这对狮子一度消失在大家的视线当中,直到学校修建施工的时候,才从土里把这对狮子挖出来,又重新放置在校门前。很多一中的学生把它们当做学校的守护神。
在一中校园内,还有一处清代砖木四合小院,这是“塞北文豪”荣祥先生的故居。荣祥先生从政从文均取得一定的成就,在内蒙古乃至全国都有一定的影响力,其主修的《绥远通志稿》已成为研究内蒙古文化的必读书目。
小院建成于清末民初,年被呼和浩特市人民政府确认为呼和浩特市、内蒙古自治区两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相传慈禧太后曾经随父在呼和浩特生活过,当年的归绥道台官邸就是如今的呼市一中。如今,在一中校园内还能看到归绥道署遗迹,以及复建的慈禧怿园。其中的“琴台”,据说是当年慈禧弹琴之处。
这块刻着“归绥道院惜字库”的石头引起了巨呼君的好奇。“惜字库”又叫字库塔,是古人用来烧毁写有文字的纸张的地方。古人认为文字是神圣和崇高的,写在纸上的文字不能随意亵渎。即使是废字纸,也必须诚心敬意地烧掉。
这块石头背后就是一中的校史馆。校史馆原址是清代道台衙门怿园内的“双清书屋”,是一中现存最早的建筑,同时也是呼市地区现存最早的楼房。
这栋楼是在年盖起的,上世纪五十年代至八十年代先后作为学生教室、学生宿舍、教工宿舍和行政办公楼。在年,为庆祝年校庆,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改造,成为一中的校史馆。
校史馆以图片、文字,加老物件的形式,向大家展示了这所百年名校的变迁史。由于内容较多,下面就简单为大家罗列一些。
年抗日战争爆发,归绥中学暂时停办。年在绥远省战时省会所在地绥西陕坝(今杭锦后旗),成立了国立绥远中学。这幅画是老校友祁琳英,根据当时他的记忆所绘制的校园图景。
年,“国立绥远中学”正式改为“绥远省立归绥中学”,这个印当时所刻的。
你所不知道的百年名校
既然是百年名校,就让我们再来了解一下呼市一中的历史。
呼市一中的前身是古丰书院,设立于(清代光绪11年),位置在当年太平召的东南。古丰书院成立之初只有十多个学生,所授的课程也大多是四书五经。
到了光绪二十九年,古丰书院改名为归绥中学堂。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一下如今一中旁边的两个学校——呼和浩特第八中学和呼和浩特第二职业中专南校区。曾经八中和一中的位置,都是属于归绥中学堂。曾经的八中被称为本部,一中被称为一部,而二职南校,则是二部。
清朝末年时,当时的清政府软弱无力,根本无暇顾及漠南地区的教育事业。直到年,归绥道台胡孚宸上任后非常重视教育,花费了一万两千两银子来翻修和建设归绥中学堂,还专门从日本购置了很多教学仪器和器材,把归绥中学堂是整治的焕然一新。
因为这里的新式教育,除了当时的科举教育,很多人把归绥中学堂称为洋学堂,把这里的学生称为洋学生。
呼和浩特一中还培养了不少著名的学子,比如原最高人民法院院长郑天翔先生。
中国工程院院士关桥和中科院的院士康乐先生也都是一中的老校友。
从革命烈士刘洪雄到著名导演王新民等等,从呼和浩特一中毕业的很多学生,在历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体育方面,呼和浩特一中也取得的不少成绩。
号称塞外武豪、塞外霍元甲的吴桐先生,就毕业于呼市一中。
更多关于呼市一中的故事,敬请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30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