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地名看文化,从文化看中国”,中国地名非常丰富多样,包括省、市、县、乡镇等各级行政区划单位的名称,以及山脉、河流、湖泊、岛屿、草原等自然地理特征的名称。那么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辖区内各地地名来历是怎么样的呢?
内蒙古自治区清康熙三年(),清朝以戈壁为界划分内札萨克蒙古和外札萨克蒙古,将大漠以南蒙古各部落称为内札萨克蒙古。“内蒙古”之称由“内札萨克蒙古”而来,沿袭至今。“蒙古”最初是指部落名。元太祖成吉思汗元年()铁木真统一蒙古地区诸部落建立蒙古汗国后,逐步变为一个民族名称。“内蒙古”之称由“内札萨克蒙古”而来,沿袭至今。
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年,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巴彦淖尔盟,设立巴彦淖尔市。因境内有著名的淡水湖乌梁素海以及众多的湖泊而得名。“巴彦淖尔”系蒙古语,“巴彦”意为富饶的,“淖尔”意为湖泊,合意为“富饶的湖泊”。
1.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临河区年,设临河县。年,改设为临河市。年12月,设立巴彦淖尔市临河区。因位于黄河北岸,南临黄河而得名。
2.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五原县汉代,境内置郡,名五原郡。清光绪二十九年(),析萨拉齐厅西部地区(达拉特、杭锦、乌拉特旗地区)设五原厅。年,改五原厅为五原县。“五原”意为“五个较大的原所”,即龙游原、乞地千原、青领原、可岚贞原、横槽原。
3.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磴口县年,设置磴口县。以黄河渡船的岸口驿站而得名。“磴口”名称来源于黄河西岸旧磴口县(今阿拉善左旗巴音木仁苏木驻地)。磴口县又是黄河东西交通之重要渡口,有石头台阶为磴,故名磴口。民国时期,当地设县时取名磴口县。
4.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年,乌拉特西公旗更名为乌拉特前旗。以蒙古族语“乌拉特”(巧)得名。“乌拉特”有多种解释,通常认为“乌拉”系蒙古语“乌仁”的转音,意为“巧”,后缀“特”表示“多”,全意为“很多的能工巧匠”。因地处乌拉特部之南,故名乌拉特前旗。
5.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乌拉特中旗年,中公旗改称为乌拉特中旗。以蒙古族语“乌拉特”(巧)得名。“乌拉特”有多种解释,通常认为“乌拉”系蒙古语“乌仁”的转音,意为“巧”,后缀“特”表示“多”,全意为“很多的能工巧匠”。因地处乌拉特部中部,故名乌拉特中旗。
6.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后旗年,潮格温都尔旗改名为乌拉特后旗。以蒙古族语“乌拉特”(巧)得名。“乌拉特”有多种解释,通常认为“乌拉”系蒙古语“乌仁”的转音,意为“巧”,后缀“特”表示“多”,全意为“很多的能工巧匠”。因地处乌拉特部之西,故名乌拉特后旗。
7.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杭锦后旗年,改米仓县为杭锦后旗。因地处杭锦旗之北而得名。“杭锦”系突厥语“康里”(正音“杭里”)演化而来,意即“车子”。原是突厥族内部一个势力集团的名称,后为部落名。《史集》称他们“私造了一些车子,将虏获物载在车上便被称为康里。康里各支出自他们的后裔”。成吉思汗西征时,其部落中的部分人员归附蒙古,后渐被同化,形成杭锦部落。
地名是珍贵的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地名知识为载体,深度挖掘“从地名看文化,从文化看中国”的主旨内涵,从地理、历史、语言、文学、民俗等各个角度全方位展现中华大地的万千风貌,引导人们发现地名背后深厚的人文底蕴、文化华彩和人生百态,重点解析地名中深藏的中国智慧,从身边的地名中收获新知,感悟中华文化要义,感受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唤起根植于人们心中的家乡情结与热土情怀。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76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