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产业扶贫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也是增强贫困地区造血功能、帮助群众就地就业的长远之计。十几年来,“牛人”张继新带领着乡亲们养牛,建成绿色农牧业脱贫产业链,摸索出一条独特的致富之路。

时值盛夏。穿过一排排整齐有序的砖瓦房,走过一条条平整宽敞的水泥路,耳边环绕着牛儿们悠长的哞哞声,目光所及是成片成片绿油油的苜蓿和农田中忙碌的身影……一幅美好的乡村图景画卷徐徐展开。

这里是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杭锦后旗陕坝镇中南渠村。很难相信,几年前,杭锦后旗还是自治区级贫困旗县,中南渠村也到处是土坯房、泥土路。如今,中南渠村焕然一新,成为自治区级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村民们的腰包也越来越鼓。

大家都说,日子富起来离不开养牛。一说起养牛,就不得不提村里的“牛人”——张继新。

张继新是一名养牛人,同时又是全国人大代表、中南渠村党总支书记。年,怀揣着“想为乡亲们实实在在做点事”的“简单”想法,在外工作稳定、待遇优厚的他毅然决定回乡创业,带着大家一起养牛致富,这一干就是十几年。从不到头奶牛的小养殖场到几万头肉牛存栏量的养殖园区,不断做大产业的同时,张继新还探索建立起一整套农企利益联结机制,发展出一条绿色农牧业脱贫产业链。中南渠村成了周边的“首富村”,当地农民致富更加有底气、可持续。

全国人大代表、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杭锦后旗陕坝镇中南渠村党总支书记张继新。摄影/陈立庚

“就想为乡亲们实实在在做点事”

张继新出生于年。在他儿时的记忆里,家乡人的生活十分艰苦。“当时家家户户住的是土坯房,破破烂烂的,风一来四处走风,雨一来到处漏水。村子里都是泥土路,一下雨就成了一片片泥潭,哪也去不了,更别说发展产业了。”

那时候,好多人家一年的收入不够孩子上学的学费。即使像张继新这样能坚持上学的孩子,放学后也要帮着家里放牛、养羊、干农活。为改变命运,张继新决心走出这片贫瘠的土地。

经过不懈努力,张继新考上内蒙古农业大学的兽医专业,希望今后能“做出点事来”。年大学毕业后,他凭借过硬的专业技术和业务能力,成功应聘大连一家生物工程公司。从普通技术职员到养殖场场长,再到经理、负责对外出口业务的副总,5年时间,张继新迅速成长,眼界、能力、收入都得到显著提高。

2年春节,张继新时隔多年回乡探亲。他发现,相比外面世界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自己的家乡仿佛被按下了“暂停键”:土坯房还是土坯房,泥土路还是泥土路,与自己一起长大的伙伴们依旧重复着父辈的生计,干着简单的农活、零散饲养着几头牛羊。村里年轻小伙子想要娶媳妇,几千块的彩礼钱都凑不出来。

“这么多年过去了,家乡几乎没有变化,乡亲们的生活还是那么艰苦,看到这些心里特别不是滋味。”恰逢当地政府大力扶持发展奶牛养殖业,张继新萌发了“利用专长发展养殖业,带领大家一起致富”的念头。

当他把这个想法告诉家人朋友时,大家都觉得不可思议!当地人想走都走不出去,他竟然放弃高薪、放弃前途、放弃令人羡慕的大城市生活,回到这个穷地方来!

“我就是想为乡亲们实实在在做点事。”不顾家人反对,张继新义无反顾地回到家乡,从零开始创建奶牛养殖场。他在心中默默许下承诺,一定要把养牛这件事做好,让村里的老百姓都富起来。

“我赔钱不怕,但不能让乡亲们吃亏”

张继新将所有积蓄都投入到了奶牛养殖当中。

当时村里普遍养羊,养牛的只是少数。村民们能接受养殖奶牛吗?怀着忐忑的心情,张继新到乡亲们家里去做动员。本以为会四处碰壁,却意外地收获了乡亲们的支持。“大家特别欢迎发展奶牛养殖,这份信任成为我坚持下去的动力。”回忆起当时的情景,张继新仍十分感动。

很快,在同乡们的共同努力下,张继新建起了一个存栏量不到头奶牛的小型养殖场,成立奶站回收村里散户的牛奶。为了让更多的村民参与养殖,他通过“政策扶持+企业担保贷款”的方式,帮村民们买牛、盖牛舍。两三年间,村里家家户户都养起了奶牛,热情十分高涨。

正当一切有序推进时,麻烦来了。

刚开始的几年,乳业市场的不景气直接影响了终端鲜奶回收。但是,不论市场行情有多差,张继新始终坚持一点:按照与村民约定好的价格照常收奶,自己掏腰包把窟窿堵上。

“我赔钱不怕,但不能让跟着我干的乡亲们吃亏。”张继新告诉记者,当时赔得几乎是倾家荡产,“跳楼的心都有了!”但一想,自己还肩负着乡亲们的期望,怎么能在最困难的时候当逃兵?!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来。积蓄花光了,张继新就找遍亲戚朋友借钱,继续扩大养殖场规模。

养殖场好不容易才见好转,8年爆出的三聚氰胺事件又使中国乳业遭受重创,各家乳业公司纷纷提出严控奶源。

为了避免农户吃亏,张继新第一时间将散户养殖的奶牛以每头每年元的价格租到养殖场进行统一饲养管理。两年后,他又以每头元的价格将这些奶牛直接收购。这样,农户们避免损失的同时又获得了一笔可观的收入,牛奶的质量也得到了保障。

全国人大代表张继新来到村民家中,了解相关农业补贴的发放情况。(张继新供图)

“村里长出一条脱贫产业链!”

“奶牛养殖总是受制于上游乳企,被人掐着脖子,干起来很被动。”如何才能变被动为主动?总结初次创业的经验,张继新认为,必须要走从单一奶牛产业向多元化产业发展的转型之路。

那就从饲草料的种植开始吧。

8年到年的三年间,张继新的企业承包了村里多亩土地,作为有机饲草料基地,统一种植、管理。企业还和农户签订了2万多亩地的订单种植合同,带动户农民种植饲草料,村民每亩地收入达到元以上,大大增加了农民收益。

年,张继新敏锐地抓住巴彦淖尔市肉牛养殖市场的空缺,建起了肉牛养殖园区及屠宰加工场。

借鉴奶牛养殖的模式,张继新通过企业担保贷款为农户购买牛犊,并和村民签订订单养殖合同,将小牛犊交给村民分散饲养。村民们有了养殖奶牛的经验,又见证了张继新之前是如何帮大家克服困难、真心实意为大家做事,坚信跟着张继新干能过上好日子,这次乡亲们养牛的热情更高了。渐渐地,几头、十几头、几十头,最多的农户家养到了两百多头牛。截至目前,当地肉牛养殖基地发展到家以上,周边多户农民、30多个合作社参与肉牛养殖。

“在我们村,一户贫困户一年养一头牛就能稳稳地脱贫。”张继新告诉记者,每头牛体重达标后,企业会以高出市场价的价格回收,之后再统一育肥、屠宰、销售,农户饲养一头牛每年平均收益能达到多元。此外,张继新还解决了当地多人的就业问题,人均工资每年在5万元以上。

养殖场内,饲料搅拌车正给牛喂饲草。摄影/陈立庚

经过十多年的奋斗,张继新逐步探索建成了集高产奶牛及肉牛繁育、饲养、屠宰、加工、销售、饲草料生产为一体的完整循环绿色农牧业产业链,建成了头高标准奶牛养殖牧场、1万头种牛繁育基地、10万吨生物饲料厂、3万头肉牛屠宰生产线、3万头肉牛沙漠养殖基地。

通过土地流转、订单养殖种植、村民进厂务工等方式,中南渠村建立起紧密的农企利益联结机制,开启了“支部+企业+基地+农户”的党建引领产业化发展新路径。对此,乡亲们拍手叫好,都说“村里长出一条脱贫产业链”!

多年的农企合作让乡亲们的腰包鼓了起来。借助脱贫产业链,全旗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实现了脱贫增收。年,中南渠村加入肉牛养殖产业链条的村民户均收入超过了13万元,全体农牧户摘掉了“穷帽子”,收入水平走在了全市前列。

熟食加工生产线上,产业工人正在检查产品包装。摄影/陈立庚

“总书记和我话扶贫”

年3月,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代表团参加审议,张继新在会上第一个发言,将村里肉牛养殖产业带动村民脱贫致富的农企联合发展模式讲给总书记听。

“总书记十分关心内蒙古当地发展情况,他问到了养牛的收益问题,还称赞我们的养牛模式很好。”张继新备受鼓舞,“发展肉牛产业的信心更足了。”

中南渠村是自治区级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向习近平总书记汇报时,张继新还介绍了村里开展新农村建设的情况。

“总书记对咱农村的情况非常熟悉,问得也很具体。”听取张继新关于村里开展环境综合整治行动的汇报时,习近平总书记问到:“是水冲厕还是旱厕?是集中化粪池还是一户一个化粪池?”张继新介绍,年通过政府补贴政策,70%的村民改建了室内水冲厕所,村里三五户集中到一个化粪池,改善了脏、乱、差的环境面貌。

“要探索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习近平总书记对内蒙古发展提出殷切希望。近年来,巴彦淖尔市政府推出“天赋河套”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引导当地产业走绿色发展之路。从中南渠村“绿色循环产业链”上产出的有机牛肉首批入选,搭上了向全国乃至世界更广阔高端市场进发的快车。张继新还带领乡亲们在乌兰布和沙漠周边大规模种植苜蓿,打造全域优质饲草料种植基地,“向沙漠要绿色、要效益”。

全国人大代表、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杭锦后旗陕坝镇中南渠村党总支书记张继新。摄影/袁永红

探索一种模式,带动一个产业,振兴一方经济,富裕一片百姓。年,张继新当选为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在此之前,他曾担任市、旗、镇人大代表,并被授予“全国农村青年创业致富带头人”“全国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一直以来,张继新最关心的还是乡亲们养牛的那些事儿。除了身体力行带动村民们致富,他还多年坚持呼吁,加大畜牧养殖业的扶持力度,推动农牧业产业化发展,“让农牧民轻松养牛,增收致富更有保障”。

如今,看到乡亲们的腰包都鼓了起来、干劲足起来,土坯房都翻建成了砖瓦房,泥土路被水泥路、柏油路替代,小村庄面貌一新,张继新说,自己选择回乡是对的,最初“想为乡亲们做点事”的承诺也初步实现了。今后将谨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发挥好“领头雁”作用,与乡亲们一起建设好家乡,让大家的日子越过越美。

后记

除了发展产业、带领乡亲们致富,张继新还帮助过村里的很多人。李甜就是其中一个。

李甜和弟弟由妈妈一手带大,家里比较困难。她考上大学那年,弟弟还在读高中,家里拿不出钱来同时供养两个孩子上学。“我当时已经做好了放弃上大学的准备。”虽然不甘心,但李甜似乎别无选择。

了解到李甜的情况后,张继新立即决定为她提供每年元的助学金。在张继新的帮助下,李甜顺利完成了学业。毕业后,几家公司向她抛出了橄榄枝,但她毅然选择回到家乡。

“没有张书记,就没有我的今天。”李甜告诉记者,“我也要像张书记一样,尽自己所能踏踏实实做点事。”

在中南渠村,像李甜这样受张继新影响选择毕业后回到家乡的年轻人越来越多。他们有的加入到养殖产业当中,有的正在开拓自己的事业。相同的是,他们都在用自己的力量,让家乡越来越好,让中南渠村真正振兴起来。(王博勋)

策划:王萍、于浩、李小健

责编:孙梦爽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15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