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旧地膜回收再利用
中国发展改革报社记者梁喜俊报道近年来,作为国家13个粮食主产区之一,内蒙古不断提高政治站位、强化责任担当,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要求,开展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实施粮食稳产增产行动,确保粮食播种面积和粮食产量保持稳定。通过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加快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健全农民种粮收益保障机制,全区务农种粮的积极性和经济效益得以大幅提升。
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粮食产量和收益与覆膜种植息息相关。
近日,记者从内蒙古自治区农牧厅了解到,全区现有耕地面积1.72亿亩。年,全区农用塑料薄膜使用量为10.03万吨,其中地膜使用量8.91万吨,地膜覆盖面积.75万亩,覆膜作物主要有玉米、向日葵、马铃薯、蔬菜等。地膜覆盖方式以半膜覆盖为主,部分地区推广应用全膜覆盖。
回收后的残膜
记者了解到,耕地中地膜残留成为了影响自治区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因素之一。
由于土壤中大量地膜碎片残留,致使水分渗透量减少,很大程度削弱了耕地的抗旱能力。非降解地膜材料的主要成分是高分子化合物,在自然条件下,这些高聚物难以分解,长期滞留耕地中,严重影响土壤的透气性和土壤微生物活动以及正常土壤结构形成,土壤肥力水平降低,农作物根系的生长发育受到影响,一些地区出现了农作物出苗困难、幼苗成活率降低和减产现象。
记者获悉,-年,内蒙古先后实施国家地膜回收利用示范县建设项目、地膜科学使用回收试点项目,累计争取国家投资7.2亿元。截止年10月底,全区当年从事废旧地膜回收加工的企业、合作社共计83家,设立回收网点个,购置回收机械台(套),回收废旧地膜万亩,其中,春季回收万亩、秋季回收万亩;回收棚膜2.99万吨,其中,春季回收0.87万吨、秋季回收2.12万吨。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内蒙古大部分盟市都出台了地膜回收和治理方案。鄂尔多斯市出台的《鄂尔多斯市农田地膜残留监测工作实施方案》,成为了指导所辖旗区地膜污染治理的有力保障。今年以来,达拉特旗已完成3个国家级、5个自治区级、7个市级残留地膜监测点和近个地膜当季回收监测点的采样工作。
按照《乌兰察布市农膜回收双百日行动方案》要求,乌兰察布市深入开展农资打假专项治理行动,严禁销售不合格地膜,加强了农田地膜使用检查,对不合格地膜进行追溯处理,进一步落实属地责任,使非标地膜彻底退市。今年3月以来,察右后旗积极开展地膜回收处理攻坚行动,共召开废旧地膜回收工作会议6次,在8个乡镇宣传多次,张贴悬挂书写墙体宣传标语75余条,发放宣传单余份,出动车辆70台次,人员人次,建设地膜残留监测网点20个,形成了全社会动员,全民参与回收废旧地膜的氛围,有效促进了全旗废旧地膜回收工作。
徐浩,45岁,家住巴彦淖尔市临河区白脑包镇召滩村5社,将该村0亩耕地流转经营6年,今年全部种植覆膜玉米和向日葵。他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介绍说,今年玉米和向日葵亩产分别为斤、斤左右。不算人工,化肥、农药、机械、种子这四项基本费用加起来,玉米和向日葵每亩成本分别达元、元左右,加上每亩元土地流转费,按照目前的市场收购价,今年总体上亏损50万元左右。
“春天冬天,地里到处是白花花的,很不美观。常年积累,现在土里的残膜实在是太多了,籽儿种进去,扎不了根,严重影响出苗率,每年减产最少10%以上。”徐浩略显无奈地说,每亩地膜回收成本35元左右,最头疼的是很难回收,残留的薄地膜回收率不到40%。“我觉得地膜必须使用,也必须回收。政府现在鼓励用加厚高强度地膜,这很好,只有加厚膜才好回收了,应该把与国标地膜的差价30-50元/亩补贴给农民,这样才能大面积推广。”
据记者了解,内蒙古不少旗县通过田间调查、样品采集、样品处理与质量控制等措施,基本掌握了重点区域农田地膜残留状况和变化趋势,农田监测预警能力得以提升,甚至有些地市建立了底数清楚、可核查的数据统计平台,为加强地膜残留污染监管防控及综合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
按照农业农村部统一部署安排,—年内蒙古全生物降解地膜任务总面积万亩,主要应用作物包括玉米、马铃薯、向日葵、瓜类、蔬菜等。
今年初,自治区农牧厅印发了《关于印发年内蒙古全生物降解地膜对比试验示范方案的通知》,择优选择了7个旗县,包括扎赉特旗、喀喇沁旗、元宝山区、四子王旗、五原县、杭锦后旗、开鲁县,开展全生物降解地膜试验示范工作。
截止今年9月底,全区共计10个任务盟市、63个任务旗县,共计落实并完成全生物降解地膜任务面积10.6万亩,剩余任务面积年6月前可全部完成。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内蒙古在推动全生物降解地膜应用过程中,存在新型地膜使用成本偏高,资金缺口大、地膜回收处理环节缺乏投资、地膜技术和品质有待优化提升等诸多困难和阻力。
根据地膜亩均成本测算结果来看,在半膜覆盖方式下,各主要作物覆膜在使用全生物降解膜在补贴元/亩标准下,尚有10—15元左右缺口。在全膜覆盖方式下,使用全生物降解地膜以玉米为例,在每亩补贴元后,仍然有元左右资金缺口。
集中连片覆膜种植基地
近年来,在国家地膜回收利用示范县项目支持下,内蒙古地膜回收网络体系从无到有逐渐扩大,但残膜再利用经济效益差,尚不具备市场化运作条件。地膜科学使用回收试点项目中央资金全部用于加厚地膜和全生物降解地膜推广应用,但是地膜回收处理环节无经费支持,对回收工作和回收体系建设造成了滞后影响。
从地膜抽检结果来看,目前农田中使用非国标地膜的现象仍大量存在。另外,价格因素也导致非标地膜屡禁不止,国标地膜亩均增加约20元,农民购买意愿低。
在今年的地膜科学使用回收试点工作中,发现全生物降解地膜在实际应用推广中存在不少技术问题。例如延展性差,对土壤平整度要求较高,覆膜过程中容易破裂,另外,技术人员在巴彦淖尔市调研发现,在“红泥地”推广应用全生物降解地膜时,覆膜后进行大水漫灌以后,太阳一晒,地膜全部和土壤粘连板结在一起,很快就破裂了,起不到应有的保墒抑草作用。加厚高强度地膜韧性较强,一些地区为了获得最大效益,覆膜时拉伸过度导致出苗与膜孔错位,或者播种机下种器扎不透地膜情况。
自治区农牧厅副厅长恩和特布沁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为加强全区残膜污染治理,实现符合生产实际的地膜管理领域有法可依,下一步,要结合今年立法调研发现的问题及全区实际,进一步修改完善地膜污染防治措施内容,争取尽快出台自治区地膜污染防治条例。
据了解,下一步,自治区农牧厅将积极配合市场监督管理局、工信厅等部门,在全区范围内开展非国标地膜“清零”行动,一是加强源头管控,严格禁止生产、销售不符合国家标准的地膜,对违法行为加大查处力度,建立曝光制度,营造健康有序的市场环境。二是将地膜污染防治工作列入各级政府考核范围。将废旧地膜回收利用工作纳入生态保护考核指标体系,对工作不得力、监管不到位、农田地膜残留问题突出的地方,进行公开曝光和行政问责。
集中连片覆膜种植基地
地膜污染防治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涉及环节多部门多,参与群体多,资金需求多,对此,恩和特布沁副厅长建议进一步明确各部门职责,建立由发改、财政、农牧、工信、科技、统计、市场监管、乡村振兴、生态环境、供销合作等多部门参与的常态化防控工作协调机制。
此外,恩和特布沁副厅长建议进一步提高全生物降解和加厚高强度地膜补贴标准,先在前期试点工作中形成示范推广效应,后期形成规模后依靠稳定的产品供应链降低成本,从而形成良性循环。另外,各级财政安排残膜污染治理专项资金,形成长效投入机制,用于支持地膜生产、使用、回收、处理、利用各环节相关政策补贴、技术研究、成果推广、指导服务、宣传培训等工作,切实推动地膜污染得到有效治理。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31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