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匈战争来为人津津乐道,其实汉武帝不仅没能彻底将匈奴从地球上抹掉,还险些成了“胡亥第二”。秦皇汉武常常被相提并论,撇开其他不说,单就对付匈奴这一点,汉武帝也不如秦始皇——后者用更小的代价却获得了同样的效果。
秦皇(图注)
春秋战国时期,由于诸侯国之间长期争战不休,在秦、晋、燕三国的边地出现了诸如乌氏、林胡、东胡、山戎等多个部落。每个部落都有自己的首领,互不统属,各自分散居住于河谷之中。发展到战国中期,各部落实现了区域融合。战国末年,由于中原地区的兼并战争日益激烈,燕、赵、秦等国的北部边防实力都相对地受到削弱。匈奴人乘机大举南下,控制了赵武灵王时期所筑的北长城,稳固地占领了当时的阴山(今内蒙古大青山)、北假(今内蒙古黄河河套以北、阴山山脉以南的夹山带河地区)、阳山(今内蒙古狼山)以及河南地(今河套和伊克昭盟地)。这里依山带水,沃野千里,草木茂盛,给匈奴人的畜牧和狩猎提供了极为良好的自然条件。在新的环境中,匈奴人的游牧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与中原人民的交往增多,开始有了一定的农业经济和手工业经济。这时匈奴的势力进一步增强,并以阴山、河套为基地,对四周邻族展开强大的攻势。攻击的主要目标是中原农业地区,因而常常同燕、赵、秦等国发生较大规模的冲突。例如,赵孝成王时李牧破匈奴之战,赵国投入的兵力有战车乘,骑兵1.3万人,步兵5万人,弓弩手10万人,总兵力约20余万,共歼灭匈奴军10余万骑。这是一次大规模的战役,其他小战则不可胜数。李牧虽曾重创匈奴,但赵国的力量有限,并未能恢复赵武灵王所开辟的疆界,匈奴仍然为患于中原北部各国,而且一天比一天强大。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秦王朝的统一。
秦朝初期建置有36郡,确立了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政权。国家的统一又促进了汉族与周边民族的广泛联系。在36郡之外,分布有众多的少数民族政权。当时秦朝沿北部边郡从东到西依次有东胡、匈奴、月氏等三大少数民族(统称胡人),对秦的统治构成了现实威胁。在秦始皇统一中原的过程中,匈奴人的社会形态正处于由部落联盟向奴隶社会转化的阶段,出现了自己的政治领袖——头曼单于。在头曼单于以前,匈奴的部落联盟时大时小、时聚时散,很不稳定。自头曼单于开始,匈奴在政治上趋于团结、统一和稳定,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也比以前大为增强。至秦朝建立,匈奴已东驱东胡至燕山以东,西逐月氏至祁连山以西,南渡黄河攻占河南地。河南地距秦都咸阳仅数百里,铁骑10日内可达,对新兴的秦王朝构成极大威胁,是秦北部边疆一大忧患。针对北方匈奴骑兵强大、地域寒苦等具体情况,秦决定驱逐南下的匈奴,收复北方失地,然后修缮连接秦、赵、燕的旧长城,以加强防御,固守北边。
秦北击匈奴作战示意图(图注)
秦军北击匈奴之前,致力于稳定统治、改革治理、平定百越,同时也为反击匈奴积极做好各项准备。自秦始皇三十二年至三十三年(公元前年~公元前年),在长期而充分准备的基础上,秦军对匈奴发动了大规模的进攻。其过程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夺取河南地,第二阶段驱逐匈奴到阴山以北和贺兰山以西,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战后,自秦始皇三十四年至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年~公元前年),大规模地修筑了长城、直道,并大量移民、戍边,巩固所取得的胜利,经营腹地,稳定边疆。
第一阶段:夺取河南地。这一阶段的作战,进行得十分顺利。双方的力量对比,优势在秦军一方。秦军刚刚完成统一中原和平定百越的战争,军队经过长期战争的锻炼,特别是经过大规模战役的考验,将士身经百战,战斗力极强;匈奴军主要以抢掠为主,缺乏大规模作战的组织指挥能力;秦军预先有充分的战争准备、物资准备和周密的计划部署,匈奴方面则几乎没有任何准备;秦军在当面集结了占压倒优势的主力部队和精锐部队,匈奴方面的主力部队则远在今内蒙古的阴山等地的战略纵深内;秦军发挥步、骑、车等多兵种、大兵团协同作战的优势,而匈奴在河南地多为分散游牧部落武装,缺少大规模集中的骑兵部队。因此,秦军的攻势甚为凌厉,蒙恬率主力由上郡[1]北上,迅速攻占河套[2]北部地区,没有遭到大规模抵抗;同时驻守北地、陇西两郡的秦军,也向河套的南部地区发起进攻。秦军东西并进、南北夹击的攻势,很快就将河套以内的匈奴军队击溃,一举收复河南地,并一直推进到北河(今乌加河,当时为黄河的主流道)南岸,完成了第一阶段的作战任务,总体实现了既定的战略目标。
第二阶段:驱逐匈奴到阴山以北和贺兰山以西。秦军夺取河南地后,稍事巩固和休整,接着于第2年发起新的攻势,展开第二阶段作战任务。这一阶段的战略目标是把匈奴全部驱逐到阴山山脉以北,其计划和部署是:由蒙恬率主力渡河,首先攻占高阙[3](今内蒙古杭锦后旗东北),然后北上攻占阴山(今内蒙古狼山),东去攻占北假(今内蒙古黄河河套以北、阴山山脉以南的夹山带河地区),击败匈奴主力;同时以一部兵力渡黄河西进,攻占贺兰山,策应主力部队的进攻。匈奴首领头曼单于,开始时没有料到秦军会大举进攻,其部落和军队都处于比较分散的状态,因而陷于全面被动。在丢掉河南地之后,头曼单于集中了部分兵力,试图寻机夺回。不料秦军很快即发起第二阶段攻势,头曼被迫应战。双方遂于高阙、阴山、北假一带展开激战。秦军在数量、多兵种协同配合和组织指挥上占优势,连战皆捷,夺取了整个阴山地区和贺兰山山地。匈奴连连失败,加之秦王朝的北部边防各个地段皆防守严密,无隙可乘,遂在秦军的强大压力下,被迫撤离阴山地区北迁。《史记·匈奴列传》说:“当是之时,东胡强而月氏盛。匈奴单于曰头曼,头曼不胜秦,北徙”。也就是说,南有秦军的巨大压力,东西两翼又受到东胡和月氏的制约,匈奴不得已撤退到阴山以北的漠南一带去游牧。至此,秦对匈奴的作战完全实现了预定的战略目标。
汉武帝(图注)
引文出处:
[1]今陕西榆林市境内。
[2]河套:一般指贺兰山以东、吕梁山以西、阴山以南、长城以北之地。包括银川平原(宁夏平原)和鄂尔多斯高原、黄土高原的部分地区,今分属宁夏、内蒙古、陕西。黄河在这里先沿着贺兰山向北,再由于阴山阻挡向东,后沿着吕梁山向南,形成“几”字形,故称“河套”。
[3]因阴山山脉至此中断,成一缺口,望若门阙,故名高阙。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39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