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白癜风医院 http://www.xuexily.com/m/
资料照片郭鹏龙站在小麦地里,双手满满掬起一捧颗粒饱满的麦粒,饱经风霜的脸上渐渐绽开一丛笑,从前额到眼睛,再到嘴角,逐步展开,那双早已眯成弯弯月牙的眼睛慢慢放出了光。“我今年种了多亩小麦,亩均产量斤,这样的产量在三四年前想都不敢想!”他笑着说。郭鹏龙是巴彦淖尔市杭锦后旗三道桥镇黎一村党支部副书记,一直从事农业种植。但由于土地盐碱化严重,多年来只能种植葵花,收益甚微。“没治理之前,这些土地啥时候都是白茫茫一片,就像下了雪,有的地块渗出来的盐碱能盖过鞋帮。”他说,“经过施加有机肥,轮作倒茬,集中连片种植,设施滴灌等措施,原来的盐碱地已经变成丰收田了。”黄河百害,唯富一套。巴彦淖尔市位于黄河“几”字弯东北角的河套平原,黄河水奔流而下,哺育着上千万亩良田,旱涝保收的地利让河套灌区成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油基地,赢得了“塞外粮仓”的美誉。但由于气候干旱、蒸发强烈、地势低洼、成土母质含盐量和地下水位较高等原因以及长期不合理的耕灌制度,导致耕地盐碱化现象较为严重。数据显示,全市有万亩耕地发生不同程度盐碱化,占总耕地面积44%,占全区盐碱化耕地面积的46%。“冬春白茫茫,就是不打粮”是盐碱地的真实写照。“从前,我家40亩地里有16亩根本种不成庄稼,剩下的地,亩均打不下斤葵花,地面铁硬还不渗水。”五原县天吉泰镇景阳林村村民祁五说,盐碱化耕地土壤肥力低,土壤板结严重,作物出苗难,只能种植葵花等耐盐作物。和祁五家的土地一样,五原县大多重度盐碱耕地无任何产出,严重制约农牧民增产增收及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升。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维护最广大农户利益,近年来,该市与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中国农科院等科研院所深度合作,研究集成“五位一体”(增施有机肥壮苗、掺沙降容、施用脱硫石膏改碱排盐、种植耐盐作物、施用改良剂)、“暗管排盐”“上膜下秸”等盐碱地改良技术模式,成功改良20.3万亩盐碱地,亩均投资达到元以上,对改良区域生态环境、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取得积极影响,该市盐碱地改良的市场化运作模式荣登“中国三农创新榜”,其中,五原县5万亩试验示范项目成为全国样板区。进入五原县农耕文化博览园,向南步行米,便到了内蒙古蒙草大数据中心,在农业大数据平台上,点击盐碱地分布图,该县所有盐碱地按照轻、中、重度星罗棋布映入眼帘。“农业大数据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技术支撑,”县农牧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李二珍告诉记者,“依托高标准农田建设,我县重点实施‘高效节水灌排、高标准条田建设、盐碱地分类改良与精准治理、有机质提升沃土、农田生态提质、耕地质量监测与信息化、农业科技服务’七大工程,较大幅度提高亩均投入,以全面提升耕地质量,实现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目前已改良14.5万亩盐碱地。”如今,看着长势喜人的葵花,祁五掩饰不住笑意:“通过施用脱硫石膏、有机肥、风积沙和机械深松综合技术改良后,土地软和了,每亩葵花能打斤,收入增加近千元。种地不能光靠埋头苦干,还得相信科学、利用科学!”今年6月,自治区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研究院落地五原县,这对全市开展盐碱地综合利用具有重要意义。“研究院将依靠科技创新引领农牧业技术发展,聚焦耐盐碱作物品种培育、产能提升和生态化利用三大领域开展技术研发,以建设内蒙古生态农牧业为目标,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与颠覆式创新成果为主线,联合开展技术攻关、成果转化应用,共同构建盐碱地综合利用创新体系,积极探索模式创新,促进核心技术突破,提升内蒙古在盐碱地资源综合利用方面的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打造盐碱地产品品牌,推动我区农牧业高质量发展。”内蒙古科技大学副校长屈忠义说。(内蒙古日报?草原全媒记者薛来)来源:草原全媒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812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