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采取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精细的工作,瞄准贫困人口集中的乡(苏木)村(嘎查),重点解决好产业发展、务工就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医疗保障等问题。”
“既要解决好眼下问题,更要形成可持续的长效机制。要把脱贫攻坚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机结合起来,推动乡村牧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把广大农牧民的生活家园全面建设好。”
年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饱含着对贫困地区各族群众的亲切关怀和殷切期望,为我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指明了方向,注入了强大动力。
春暖潮涌奋进时,真抓实干谱新篇。一年来,内蒙古强化责任落实,完善保障措施,提高脱贫质量,全区实现减贫23.5万人,贫困发生率下降到1.06%;一年来,10个国贫旗县、13个区贫旗县完成退出评估,有望实现摘帽,脱贫攻坚战取得阶段性成果。
“输血”与“造血”并重:共享产业扶贫红利
在乌兰察布市察右前旗,产业扶贫已经成为脱贫攻坚的致胜“法宝”。
人勤春早。正月十五凌晨,天刚蒙蒙亮,巴音塔拉镇的一家农业示范园区内,几个温室大棚已相继亮起了灯。
陈三村村民邸烈泽来得更早一些,所有准备工作都做完后,他蹲在地上细心观察着作物生长情况。大棚栽的是市场新宠——口感番茄,经过一个月的生长,番茄苗上已挂满了淡黄色的小花。
看着满棚翠绿,邸烈泽的心里乐开了花:“我这个棚是从物泽生态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租的,免租一年,种苗、肥料、农药的费用全由公司先期垫付,公司的专业植保服务团队还每天来传授标准化栽培管理技术,而且对产品实施保护价收购,根本不用为销路操心。”
邸烈泽所说的物泽生态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是乌兰察布市从山东引进的重点龙头企业,也是京蒙产业扶贫合作的一个项目。公司副总经理张英刚告诉记者,总面积亩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包括设施蔬菜和设施葡萄两个生产种植示范基地,60%的大棚交给当地农民和贫困户种植。尤其是贫困户受益最多,不仅免费提供大棚,产品收购价也要高一些。
这样的优惠政策让当地贫困户很动心,但由于以前没种过大棚,心里没底,不敢盲目下棚,还在观望中。敢为人先的邸烈泽成了他们眼中产业脱贫的示范户。“好多贫困户看到我起早贪黑地干,春节过后都来打听。再过几个月我就会让他们看到脱贫致富的希望了!”邸烈泽胸有成竹。
他的自信是有依据的:以每亩产1.8万斤口感番茄来计算,他这个1.5亩的大棚就能收入8万元以上,是种大田的几十倍。
“这些大棚很快就会被抢光,察右前旗脱贫致富的步伐也会迈进一大步。”刚送走一批前来咨询的农民的张英刚说。
在察右前旗,不只是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在产业发展中拥有了长期稳定的增收渠道,就连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户也能分得产业扶贫的“一杯羹”。
记者在巴音塔拉镇哈毕格村见到弓小霞时,她正坐在炕头上一遍遍地数着产业分红,心里感到很踏实。
“足不出户就能拿到分红,这种帮扶太符合我这种干不了活的人了。”弓小霞说,她患强直性脊柱炎十多年了,直立走路都很困难。自从成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她就成了政府贴息贷款5万元入股到瑞田现代农业有限公司的股民,每年可获得元保底分红。“坐在家里分红利,这样的保障真是做梦也想不到啊!”弓小霞笑得很开心。
这种为无劳动能力贫困户量身定制的扶贫模式,其实是一种“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的利益联结机制,由政府为贫困户提供金融扶贫贴息贷款,入股到村集体合作社,合作社再与龙头企业合作,实现以社带户、以企带村。
在哈毕格村,像弓小霞一样入股扶贫龙头企业的贫困户就有6户,全旗则有户贫困户纳入到产业链中,获得稳定分红收益。
扶贫扶长远,长远看产业,产业靠联结。近年来,察右前旗大力培育贫困村农业产业新型经营主体,积极推动“企业+种养殖大户”“企业+合作社+农牧户”等发展模式,通过订单合同型、股份合作型、服务协作型、辐射拉动型4种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在做好“输血”的基础上,提高了贫困地区的“造血”能力。
目前,全旗有自治区级农牧业龙头企业5家、市级龙头企业10家、合作社家,近3.9万农民纳入产业化经营链条,农民人均纯收入一半以上来自农业产业化收入。
察右前旗只是我区大力推行产业扶贫的一个缩影。过去一年来,我区各地把产业扶贫作为贫困农牧民脱贫致富的治本之策和重中之重,建立和完善利益联结机制,让更多贫困农牧民加入到农牧业产业化链条中来,分享产业红利,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找到一条有效路径。
扶志与扶智相携:激发脱贫内生动力
在兴安盟乌兰浩特市,“攒积分”活动已经让贫困户心中的弦紧紧绷了一年。
年初,乌兰浩特市在17个嘎查村试行了“积分制”考核模式。积分制分为有劳动能力和无劳动能力两大类,积分内容细分为产业发展、和谐家庭、公益美德、乡村建设、奖励惩罚等几大项,每个贫困户每年最多可以累积分,一分相当于一元钱,拿着积分可以在村里的爱心超市和卫生室换购,所有资金全部由政府承担。如果不积极主动发展生产,就会扣除分值。到年底,得分高的贫困户评为“积分能手”,额外发放奖励物资。
一张小小积分卡,让主动脱贫和积极参与乡村建设意识在乌兰浩特市迅速发酵,催生了贫困户“比富裕、比和谐、比美德、比环境”的热情,有效激发了脱贫的内生动力。
葛根庙镇白音塔拉嘎查有个出了名的“懒汉”石永生,以前去他家,屋里屋外又脏又乱,简直没处下脚。“积分制”活动开展后,石永生整个变了个人,不仅把家里家外拾捯的干干净净,连地也种得比往年好了许多,村里有义务劳动,他总是第一个到位。去年他获得了个积分,成为嘎查获奖的“积分能手”之一。
“昨天我去了村里的爱心超市,用积分兑换了些日用品。”石永生对上门采访的记者说,“今年要继续努力,争取再当‘积分能手’,不仅仅是为了兑换点东西,更想让乡亲们改变对我的看法。”
不到一年时间,再次走进乌兰浩特市这17个村庄,无论新房还是老屋,房前屋后都是干干净净,邻里之间和睦相处,家人之间互相关心,贫困户你追我赶争相脱贫,村民们浑身上下充满了精气神儿!
在乌兰哈达镇腰乐嘎查的有劳动能力贫困户积分榜上,家有8个兄弟姐妹的贫困户刘国柱获得了和睦家庭总分第一名。在无劳动能力贫困户积分榜上,67岁的贫困户马国财,不但猪、鹅养得肥,还积极发展庭院经济,获得了分的最高分,成为嘎查的脱贫致富能手。
扶志长志气,给当地贫困户赋予了脱贫致富的志向、勇气和干劲。截至年年底,乌兰浩特市17个嘎查、户、名贫困户共兑换积分分。积分制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注入了一剂“强心针”。
乌兰浩特市还从“扶智长本领”入手,为贫困户拓宽了脱贫致富的本领、平台和途径。年,该市从网络扶智、就业扶智、产业扶智、教育扶智、农民素质提升五个方面入手,推动全市行政区域光纤全覆盖,落实贫困户免费用政策。围绕农民思想素养提升,开展“讲文明、改陋习、树新风”系列巡回宣讲活动余场次,开展“好家风、好家训”巡讲活动55场。
这套“双扶双长”组合拳,既为贫困户解开了“思想扣子”,也找到了致富路子,实现了外部多元帮扶与内部自我脱贫的互动共振。
扶贫先扶志,脱贫先立勤,乌兰浩特市只是成功范例之一。一年来,我区在消除精神贫困上下硬功夫,建立完善正向激励机制,采取以工代赈、生产奖补、开发公益性岗位等方式帮扶,“农民夜校”“讲习所”遍地开花,“草原轻骑兵”走进田间地头草原深处,激发贫困农牧民改变贫困面貌的干劲决心,贫困群众的精神脊梁挺起来了。
脱贫与振兴共举:美丽乡村催生“美丽经济”
巴彦淖尔市杭锦后旗始终把乡村振兴视为决胜脱贫攻坚的催化剂。在推进脱贫攻坚的实践中,一种理念逐渐在这里形成:美丽乡村才能催生“美丽经济”。
乍暖还寒的初春清晨,蛮会镇红旗村的贫困户贺宝贵,扛着一把扫帚,赶着羊群出村了。
放羊拿着羊鞭不奇怪,可为啥还扛着扫帚?贺宝贵笑了,指着干净整洁的村巷说:“羊群走过的地方,难免会留下些羊粪蛋儿,我边走边把它清理了,不能脏了路面。”
老贺这么在乎自己生活的环境,还得从红旗村“下起红包雨”说起。
去年,自治区派驻杭锦后旗脱贫攻坚工作总队提出了“议事民主化、主体多元化、责任网格化、服务订单化、规定标准化、诚信契约化、手段智慧化、评定星级化”的“一村八化”社会治理模式。
“这个模式让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成为了基层社会治理新常态,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扎下了幸福根。”杭锦后旗扶贫办主任陈智军说。
思想有引领,行动有方向。很快,红旗村成立了家乡建设委员会。在村委会主任郭挨愣的提议下,红旗村村民二组率先建起了“红旗二组同乡会”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40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