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档案:
耿军(左一)到田地里考察西红柿生长情况。受访者供图
耿军,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杭锦后旗蛮会镇民生村支部书记、月阳农牧产品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多年来,耿军在产业发展上不断思考、积极创新。他带领村民种植西红柿新品种,改变西红柿的外包装,并推广黄河水直滤水肥一体化滴灌技术,让西红柿产业朝着品质化方向发展。他积极倡导农膜回收,在推动当地农业种植产业结构调整的同时,积极推动农业绿色发展,助力美丽乡村建设。
9月下旬,西红柿刚卖完,葵花又迎来了大丰收。在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杭锦后旗团结镇,村民们一年四季忙碌着。
近年来,杭锦后旗与当地各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合作,加快旗产业种植结构调整,提升农业生产水平,不断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在调整种植产业结构的道路上,蛮会镇民生村支部书记、月阳农牧产品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耿军将西红柿变为了“致富果”。
为村民找市场激发产业活力
“长期以来,团结镇村民都习惯种植西红柿。但是,村民所种植的西红柿品种酸度较高、皮厚,只适用于做茄酱,用途单一且种植成本高。”耿军介绍,为此,他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从山东省寿光市引进皮薄、汁水多且适用于做食材的西红柿品种种植。
“新品种一亩地毛收入为元,是原品种毛收入的4倍。”正如耿军所料,西红柿新品种投入市场广受欢迎。有钱大伙儿一起赚。在几经确认市场行情稳定后,耿军开始邀请村民一起种植新品种西红柿。为保证村民种得下、产得好,月阳合作社为农户提供秧苗、肥料、技术培训、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防治、订单销售等服务,还从山东请来技术员,进行全程田间指导服务。在合作社的精心指导下,村民们尝到了种植西红柿的“甜头”,纷纷开始扩大种植面积。
随着西红柿种植规模的不断扩大,耿军也在不断完善月阳合作社内的生产设备,以此来推动西红柿产业做精、做细,打开更广阔的西红柿市场。
“我们建立了预冷保鲜库、精包装车间厂房,专门从山东引进蜡纸,将西红柿进行包裹,以此让西红柿更加新鲜,也能降低其在运输途中的损耗。”耿军接着说,月阳合作社还投资多万元引进两台注塑机生产塑料筐,专门用于装运西红柿。
如今,月阳合作社在周边村镇流转多亩土地种植西红柿;在立新村成立大架西红柿园区,一部分用于种植,一部分作为新品种试验示范区。西红柿产业规模化的发展也为当地群众提供了在家门口就业的机会。每年8月上旬至9月下旬,是合作社收购、加工西红柿的重要时段,每天西红柿的外调量在吨以上,大约需各种劳力人左右,每人每天元至元,可帮助部分富余劳动力实现阶段性就业。
“平时家里不忙的时候,我们就会来合作社打工,一年能有4万元的收入!”刘忠和、赵玉莲夫妇开心地说。刘忠和、赵玉莲夫妇家中有年迈的老人和20亩田地,在把自家打理得井井有条的同时,夫妇二人空闲时会来合作社打工。
除了西红柿产业外,月阳合作社还注重推动甜瓜产业发展。在当地农牧局的扶持下,合作社建立了0亩瓜菜大棚,优先供当地困难户种植。同时,合作社还聘请甜瓜技术员在巨和桥村15个棚作示范引领,持续提高甜瓜品质。
为土壤“减负”推动农业绿色发展
一直以来,河套地区的农民都用黄河水灌溉农田。但是,大水漫灌的灌溉方式既浪费水资源,又容易造成土地盐碱化,影响西红柿产量。在耿军看来,要把西红柿种好,大水漫灌的老路是行不通的,必须改变传统的种植模式和技术,采用滴灌技术、水肥一体化,实现精准灌溉。
面粉加工中箩筐纱网筛杂质的过程给了耿军灵感,他买了各种密度型号的胶丝材质纱网进行尝试,把纱网做成地笼铺在黄河灌区里,用地笼代替澄清池过滤黄河水。经过过滤的黄河水和肥料混合后进入滴灌带,实现了水肥一体化滴灌。
“黄河水直滤水肥一体化滴灌设备的使用实现了水、肥、药的同步高效利用,可节水70%、提高化肥利用率30%,降低投入总成本20%。”耿军说,黄河水直滤水肥一体化滴灌设备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双丰收”,为现代农业节本增效探出了一条新路。目前,杭锦后旗的种植大户均用上了黄河水直滤水肥一体化滴灌设备。
与黄河水漫灌农田一样,废旧地膜也是当地农业生产发展的一大突出问题。地膜留在地里不仅影响来年庄稼发芽,到了冬天还被风刮得房前屋后到处都是,不仅影响了村庄整洁,还污染了环境。
“原来我们引进注塑机设备只是为了生产蔬菜筐供合作社的大棚用,没想到现在还多了一个地膜回收的大用途。”耿军笑着说。蔬菜筐的生产原料主要来源于各种废旧地膜、棚膜、废旧塑料制品、滴灌带等,废旧地膜的回收再利用恰好帮助合作社节省了蔬菜筐的生产成本。
年,合作社承接了当地农牧局的废旧地膜回收项目。“从镇级到村级再到合作社,我们分别布置了回收点,实行奖励机制,鼓励村民积极参与地膜回收工作。目前,每3公斤地膜可换取1个塑料筐,每5.5公斤地膜换取1公斤新地膜。另一方面,我们引导农户使用厚度大于等于0.毫米的农膜,以达到降低污染、增产增收的效果。”耿军说。
据悉,在月阳合作社的引导下,越来越多的种植户主动支持并参与到地膜回收工作中,自觉地把田间地头的地膜回收干净,还农田于自然,乡村在村民们的携手共绘下越来越美丽。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77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