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季好粮“丰产归仓”

——巴彦淖尔市76万亩小麦喜获丰收

7月的巴彦淖尔,麦浪翻滚,金穗飘香,收割机穿梭田间,到处呈现一派丰收的喜人景象。随着一粒粒饱满的麦粒归仓,夏粮丰收已成定局。

张桂林/摄

仓廪实、天下安。习近平总书记十分关心粮食生产和安全,多次作出重要指示,要求我们“要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粮食生产年年要抓紧。”“要坚决扛稳粮食安全责任,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农村三产融合发展,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王淑华/摄

市委书记常志刚在调研粮食安全工作时强调,大力发展河套灌区现代农业,为国家粮食安全作贡献,是习近平总书记交给我们的重大政治任务。我们要深入贯彻中央决策部署,全面落实自治区党委工作要求,提高政治站位,树立大局意识,主动担当作为,大力发展河套灌区现代农业,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贡献。

张桂林/摄

作为全国三大灌区之一,今年我市总播种面积万亩,其中小麦种植面积为76万亩,比去年增加2万亩。眼下,正是麦收时节,掂一掂麦粒,是沉甸甸的分量;望一望麦田,是满满的丰收希望。粮食丰收了,全年经济就托底了,同时也为我市“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机收率达到%

确保小麦颗粒归仓

近日,在兆丰河套面业公司乌拉特前旗额尔登布拉格苏木公忽洞嘎查有机小麦3号基地,大型收割机“踏浪而行”,金黄的麦穗顺着传送带进入脱粒箱,机身后一簇簇麦秆被粉碎还田,不到两个小时,就收割了多亩小麦。

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整体提升,提高了粮食生产效率。为确保小麦颗粒归仓,目前,我市农机部门组织了0多台小麦收割机,加上河南、河北等地区调来的多台收割机参与麦收作业,我市小麦机收率达到%。

九成熟,十成收;十成熟,一成丢。实现机收减损的目标,需要抓住机收全程管理。河套小麦开镰以来,我市在各旗县区设立小麦机收接待服务站,为机手提供作业信息,开展机具维修、燃油供应、技术服务等工作,确保麦收进度,做到成熟一块、收获一块,颗粒归仓。

订单+补贴

给农民吃下“定心丸”

刘平是杭锦后旗团结镇立新村村民,这几年,在国家各项补贴的鼓励下,他不断加大小麦种植面积,今年共种了20多亩小麦,并和当地的一家粮食收购龙头企业签订了收购协议。

张岳飞/摄

刘平告诉记者:“种植富硒小麦要比一般小麦每斤多卖二毛钱,今年的亩产量应该能上到一千多斤。”

稳政策、稳面积、稳产量,稳的是粮农的心,稳的是党政同责、重农抓粮的责任。

为了稳定粮食生产、提高农产品品质、加快农作物产业结构调整,今年我市出台政策,集中连片种植小麦亩以上给予元补贴,麦后复种补贴元,各旗县区根据实际情况再给予适当补贴。

政策含金量十足,给麦农吃下了定心丸。今年,我市小麦种植面积为76万亩,比去年增加2万亩。

粮食一天不归仓,管理一天不松手。

今年小麦收割前,河套灌区出现干热风,影响小麦产量和品质。为此,我市农技部门深入田间地头,指导农民喷施抗旱抗逆制剂,提高产品产量和质量。

杭锦后旗现代农业发展中心高级农艺师陈强介绍:“干热风防治主要措施就是喷一些芸苔素和氨基酸抗旱抗逆制剂,做好干热风的防治小麦亩产能增加10%。”农业治理体系的不断完善,有效提升了我市小麦生产能力。

新技术+高标准

持续提高粮食产能

在兆丰河套面业公司有机小麦基地,记者注意到,麦田周边绿草如茵,麦田里也能看到不少草,这是在其他麦田未曾见到过的场景。

“为保证有机品质,基地内所有小麦都不施化肥、不打农药,不使用任何除草剂,按照小麦的生长周期采取不同方式进行人工除草。”兆丰河套面业公司原料中心经理苏建兵道出其中原委。他还向记者介绍,按照有机认证机构的要求,兆丰公司实行有机生产三年轮作倒茬制度,今年种植有机小麦0亩。兆丰有机小麦原料全部来源于自有有机基地,由公司按照有机标准进行种植和管控;富硒、绿色小麦原料来源于订单种植,按照兆丰公司种植规程进行管控,并建立了包括小麦收购标准在内的兆丰标准体系,此标准体系高于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对于不符合兆丰标准的订单小麦拒收,以确保兆丰面粉实现从麦田到餐桌的品质保证。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转变了粮食生产方式。据了解,年底,我市农牧部门结合年农产品产销形势,提出了今年要增加粮食、饲草、中药材和设施农业种植面积,保持加工型蔬菜、黑白瓜籽和西甜瓜种植面积,减少食用向日葵种植面积,指导农民根据市场需求,科学合理安排农业生产。尤其在小麦种植方面,近年来,我市瞄准需求侧,从增产导向转为提质导向,小麦生产向优、向好、向绿,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

宗玉敏/摄

在干召庙镇黄羊村满眼绿油油的农田边,记者遇见了正在自家承包地查看庄稼长势的王巨成。庄稼攒劲儿生长,王巨成眉开眼笑:“今年小麦和玉米长势都不错,我估摸着收益也错不了!”

今年56岁的王巨成是黄羊村七组村民,也是村里的种植大户。过去他每年承包种植多亩粮食作物,今年瞅准村里打造小麦套玉米农业标准化种植示范园区的机会,他一次性承包了园区多亩土地。问起原因,王巨成信心满满地说:“土地整治后,基础配套设施跟上了,土地利用率也提升了,我家承包种地多年,种植机械都齐备,耕种省时省力。这样集中标准化种植,品质好管控,跟粮企谈合作也更有优势。”

藏粮于技遍布乡野,推动粮食生产水平不断提高。今年,我市将投资11.3亿元实施75.6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全部采用“大破大立”模式进行,一步到位配套节水灌溉工程,同时因地制宜进行水肥一体化、土地平整、盐碱地改良,力争实现田成方、林成网、旱能灌、涝能排、盐能降的农田高标准。

近年来,我市深入实施“藏粮于技、藏粮于地”战略,积极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盐碱地改良等重点项目建设,进一步提升农业配套水平,夯实升级“粮仓”,全面提升粮食安全保障能力,连续3年粮食产量都保持在50亿斤以上,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应有贡献。

据了解,“十四五”时期,我市要把1万亩耕地全部变为高标准农田。经有关部门测算,通过盐碱地改良等工程技术措施,可以大幅提升耕地质量,新增粮食产能50亿斤以上,相当于“再造一个河套”。

“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在全面建设现代化巴彦淖尔新征程上,我市将不断打牢粮食安全的基础,扛稳粮食安全责任,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巴彦淖尔日报社全媒体记者:黄景莲

图片:巴彦淖尔日报社签约摄影师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55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