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巴彦淖尔5月7日消息(记者王秋蕾通讯员谢晓霞)八年前,巴彦淖尔市财政局干部张永通过选派,奔赴基层,成为杭锦后旗团结镇十八顷地村的驻村第一书记,他用心用情为村民办实事,为村里谋发展,汗水浇灌了收获,让十八顷地村由远近皆知的贫困村变为蒸蒸日上的幸福村。妻子韩梅在他的影响和带动下,主动请缨,由巴彦淖尔经济技术开发区税务局机关党委副书记,转变为陕坝镇民乐村驻村第一书记。乡村振兴工作中的“夫妻档”,从城市投身到农村,在基层一线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张永和妻子韩梅(央广网发汪巧枝摄)
这段时间,在团结镇十八顷地村,第一书记张永列出了几项重要的工作:有的村民第一年种植大棚,他要去查看大棚作物的长势;有的村民没及时接种疫苗,他得上门沟通了解情况;有的村民生活上有困难,他要去协调帮助……。村民韩长青告诉记者:“张书记来了给把路修了,还给争取了12栋大棚,从以前种大田到现在种高产出经济作物,带领村民致富。张书记下的心血是挺大的,原来下雨车都出不去,路都是水跟泥,现在人家给把路修了,渠衬砌了,这里跟原来是两个样子,变化特别大,我们都特别感谢张书记。”
从八年前的“三到村、三到户”到脱贫攻坚,再到如今的乡村振兴,张永始终坚守在基层。之前的十八顷地村几乎都是土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直接影响了村民的出行、制约着农产品的销售。张永上任后,积极奔走,争取到万元项目资金,通过走村入户宣传动员,协调土地,规划路线,几个月的忙碌,一条贯通整个村7个组,总长7.5公里的通组小油路顺利竣工,不仅极大改善了村民的出行条件,也为村里的产业发展提供了更好的道路支撑。
几年来,张永积极协调,多方争取项目资金,同村“两委”协商筹划,建起了党员活动中心,配套了活动器材,加强了党组织建设;建起了12栋智能温控大棚,带动村民增收的同时,也壮大了村集体经济;扶持天然园合作社,使其建设成为集玉米烘干、仓储为一体的粮食流通企业;考察引进外地辣椒企业,推行订单种植,引导村民调整种植结构等。一件件好事实事落地实施,让村里的环境大变样,也为村民带来了增收的希望。张永告诉记者,“现在主要是按照乡村振兴的工作职责,健全党支部,推进强村富民,提高治理水平,为民办事服务,从这四点总体考虑村里的发展。现在基本硬性条件都有了,就是进一步发展产业,增加农民收入。”
张永的驻村经历,也直接影响和打动了自己的妻子,几年来,韩梅听到了许多村里的故事,村民的生活也同样牵挂着她的心。她利用周末骑着单车赶去十八顷地村帮助村里操作电脑进行办公,自费资助村里的贫困学生……她的汗水也挥洒在了乡村。每每提及丈夫的驻村工作,韩梅总是有说不完的话,“他从驻村那天起,就不是去做花架子,走过场的,而是真真实实地去村里办了这么多事情,很让人感动,现在我也是下来想实实际际地做点事情。”
韩梅在田间查看农作物的长势(央广网发汪巧枝摄)
虽然深知驻村工作就意味着顾不上自己的小家,但韩梅依然坚定自己的选择,年,她成了陕坝镇民乐村的第一书记,即便基层工作经验少、驻村晚,可是干工作的心气儿一点也不低。在张永的帮助下,韩梅迅速地投入到基层工作,了解村情民意、整理村里档案资料、谋划为村里打造葵花示范基地等,她脚踏实地做着每一件事。
脚下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现在,作为驻村第一书记,张永和韩梅为村里倾心付出,他们彼此沟通村里情况,互相学习好的经验,夫妻俩把自己的家庭和两个村的发展紧紧连在了一起。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74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