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获平安医院殊荣 http://m.39.net/baidianfeng/a_6038760.html

在中国的正北方,不仅有一望无际的内蒙古大草原,还有跌宕起伏的阴山山脉。说阴山,我们还得感谢“燕山运动”的巨大能量。在万年前的中生代末期,地球内部的能量闸门再次被打开,翻云覆雨般地释放后,一切安静了以后。

阴山山脉就是这次地质运动中诞生的一头“虎”。这个虎就是“拦路虎”。它正好拦在从中原通向草原的路上。山南是以农耕为主的中原区域,山北是以游牧为主的草原区域。

虽然阴山山脉如巨人一样拦住了从中原通向草原的道路。但千百年来,人们在阴山的中段打通了一条蜿蜒曲折之路。此路古书中称为“白道”,“白道”为白色之路,因该道地上之土为白灰色而取其名。道路两旁是郁郁葱葱的青山,唯道路独白。清代称为“阴山大道”或者“归化大道”,民国时期称“归武大道”,新中国成立后改称呼武公路。

不入白道焉知白道的宽广胸怀。今年春节后,几次入白道,感受白道的深处的那一抹伟岸。白道向前延伸,历史漫漫铺开。从秦汉时期到民国,白道上战事不断,但战争总是来去匆匆,当刀光剑影消逝后,白道又成为中原王朝与北方游牧民族商贸活动的商道。

(一)

白道作为阴山山脉南北的主要通道,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

先秦时期,阴山地区已成为北方游牧民族的大舞台,先后在此活动的部族主要有:荤粥、鬼方。他们与中原华夏各族有着密切的交往。

战国时林胡、楼烦趁中原七雄争夺汉室社稷时,偷偷摸摸从白道入侵赵国,没想到赵武灵王不是那么好惹的,先是“勾拳”,后是“扫堂腿”,占据白道的优势将北方游牧民族打回草原深处,使之再也不敢招惹这个姓赵的邻居。到战国后期,匈奴出现于北方历史舞台。从公元前四世纪后叶,到公元前一世纪,阴山南北广阔的地域成为匈奴势力范围。他们过着“逐水草迁徙”的游牧生活。

在白道北口的武川县庙沟土城子村曾出土的匈奴短刀及战国时期燕国弦折型“明”字刀币,反映出活动于阴山地区的匈奴与中原诸国的经济文化交往。

公元前年,汉武帝刘彻坐上了大汉龙椅之后,结束了从高祖开始,汉朝以女人换取北境安宁的和亲政策。刘彻登基后,不再对匈奴暧昧如糖,决定撕破脸皮,不惜一战,也要维护大汉王朝的尊严。在前年春天,匈奴数万铁骑又一次从白道越过阴山,杀掠千余人而去。不幸的是他们这次遇到的是经过“文景之治”后的汉武大帝,次年春,汉朝天子一声令下,卫青、霍去病各统率5万骑兵从白道过阴山北击匈奴。此战卫青汉军捕斩首虏余级,霍去病部得首虏级。

中原王朝在不停地更新换代,北方游牧民族也是在你来我往的征战中争夺着大漠的霸主地位。

北魏初年,柔然、丁零等少数民族部落在北方雄起。

东汉后,三国两晋时,鲜卑拓跋部从大兴安岭兴起后,来到阴山南北定居下来,然后一路向南,建立了强大的北魏王朝。从北魏至隋唐是白道北口的内蒙古武川县极为辉煌的一个时期,北魏末年以武川豪强宇文家族为核心,形成了历史上风光无比的关陇军事集团。

南北朝末期,突厥崛起于大漠南北,而后取代柔然成为北方强国,而中原地区的统治权也在争斗中落到隋文帝杨坚的手中。当时隋与突厥时和时战,杨氏家族率领隋兵隋将与突厥沙钵略可汗、达头可汗先后在白道多次发生激烈战斗。年因隋分化离间突厥分裂为东突厥、西突厥,并于年和年被大唐的英雄双双灭掉。但南迁的东突厥子孙不断壮大,于年北返复国,史称后突厥汗国。

(二)

“自唐朝起,中国文明规模巨大,根深蒂固,不可能形成长期分裂的状态。”这是美国著名史学家斯塔夫理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对大唐的评价。

到了唐代,在突厥的颉利可汗时期。唐太宗李世民曾坐镇长安,派大将李靖、李勣在白道将颉利可汗征服。唐中宗神龙三年,突厥大军在默啜可汗入侵,掠夺了陇右良马万匹而去。此后大唐反应迅速,派出武状元的左屯卫大将军张仁愿担任朔方军总管。张仁愿提出在黄河北岸修建三座防御突厥南下的城池,用来防御突厥的建议得到了皇帝李显的支持。

这三座城中,东受降城在白道的南口内蒙古托克托县,中受降城在内蒙古包头市西北,西受降城在内蒙古杭锦后旗。

唐朝的三座受降城都在阴山南麓,阴山之南为土默川平原,阴山之北为突厥的传统势力范围。张仁愿建城后,在周围垦田三千八百多顷,年收粟达二十万石,为朝廷节省开支二千多万缗(mín)。

同时,受降城还成为唐王朝与北边民族互市的场所。三座受降城修筑后,“突厥不敢度山放牧,朔方无复寇掠”。突厥从此失去了在唐朝北境地区抢掠的可能,国内经济受到重创。在毗伽可汗统治时期,主动与唐求和互市。开元十五年,唐朝同意在东受降城建立双方互市的榷场,用唐朝出产的丝帛换取突厥的战马。

在没有互市之前,唐朝马匹最高拥有量是开元年间,全国战马共有24万匹。在东受降城与突厥互市以后,短短两三年时间,战马就增长到43万匹。这个时期白道上的战马啾啾,首尾相继。除了马匹交换外,突厥人也通过白道获得了唐朝的丝绸、茶叶、陶器等生活必需品,提升了突厥人的生活质量,这种互市对双方来说都是互惠互利的。

大唐的影响力在当时堪称是振臂一呼,众口铄金。就连波斯、罗马等国经常来中国从事商业活动。其中有一条重要通道就是经新疆到甘肃,然后沿阴山南麓到呼和浩特,从大同进入中原地区。白道城恰好处于这条中西交通要道的中枢,来往使者、商人都要在这里驻足。另一条和白道有关的商道是从长安到夏州(内蒙古与陕西省交界处,有的史书记载为大夏国),途经云中城(今内蒙古托克托县)、通过白道入突厥和回鹃,进入阴山以北和中亚、西亚一带。内蒙古的考古工作者就在白道南口的白道城内发现了大量西方货币,包括波斯的萨珊币和罗马帝国的金币。

(三)

进入宋朝,整个阴山地区为北方草原上的强族辽金占据。蒙古忽必烈战胜阿里不哥后,顺利地成为了蒙古的大汗,建立元朝,开始经营华夏大地。

辽代的契丹人在呼和浩特地区兴建了一座军事城堡,名曰丰州城,至今丰州城内的万部华严经塔依然巍巍屹立,元朝仍然沿用。

蒙古帝国时期,蒙古成为北方草原的主人。成吉思汗在统一草原各部的过程中,出于运输和军事之需,效仿中原的邮驿方式,建立了驿站,蒙古语称为站赤。年窝阔台继称汗位后,建立了新的驿站制度,固定了路线、站台、站户、驿夫和驿马。

年后,元世祖忽必烈迁上都(锡林郭勒盟正兰旗)至大都(北京)后,对驿路进行大力建设。正如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所述,当时在中国境内所设驿站达万所,驿马20万匹。可谓驿站星罗棋布,脉络贯通,朝令夕至,闻声必达。以大都和上都为中心的驿站网络,通内蒙古地区的驿路有3条,即贴里干道(车道)、木怜道(驿马道)、纳怜驿站(专供军情急用道)共站。

其中木怜驿路自李陵台(内蒙古正兰旗南黑城子),西行经兴和路、大同路北境的天成,西北行经宣宁(内蒙古凉城)再西北至丰州(呼和浩特),而北入白道至净州(武川)经沙井总管府、德宁路(达茂旗)、麦该驿、沙兰秃站,抵和宁路,最终到达蒙古民族的大本营哈喇和林。该路是中书省通往岭北行省的重要干线,不仅保证过往官员的供需,更重要是保证岭北行省的粮秣供需。元时白道不仅是一条军事要路,同时又是沟通岭北与中原地区的商贸大道。

在连接大都和上都的三条道路中无论是东路还是西路,都不及中路的距离之近。元代称白道为“捷径故道”。

《元丰洲甸城道路碑》记载了延佑年间修葺白道时的情景。甸城谷道路是顺沟和越岭相结合的山区路线。其线形曲折、险峻陡峭。夏季山水泛涨、塌陷断裂、浮石晓硝,冬季冰冻阻车,道路自然损坏严重。加之岁值凶欠,无力平治,往来南北转运格外繁重和困难。为此,丰州都监杰烈和知州郭承务等提出整治白道的计划,并于延祐七年(公元年),命白道附近东甸城、尖山、李家户三村村民修整白道。原文所述:“鸠集丁役,蜂聚平治,经之营之,不日而就,以致险之地,遂成畅通之途。”从中我们不难看出丰州官员和民众是如何重视维修白道。为了保证这条驿路交通畅通,元政府又下令免除上述三村村人的杂役。

此后白道上商旅众多,草原上的羊马等畜牧产品源源不断地从白道运往中原,中原的茶丝等日用百货也从白道进入草原深处。

到了元末,朱元璋起兵将元顺帝妥欢帖睦尔赶出大都。年,大同总兵官刘汉出兵丰州,丰州城毁于战火,仅留白塔。这个时期明元仍然时常发生战事,但明朝控制阴山的白道,切断了蒙古进入中原最近的道路。

明朝中期,蒙古土默特部首领阿勒坦汗统一草原各部,以丰州滩为基地,同明通贡互市。在得胜堡、水泉堡、张家口3处互市贸易的牛羊驴马等牲畜2.1万头,比官市易量高3倍。年顺义夫人三娘子同明保持互市往来,并建立了归化城(呼和浩特旧城),阴山南北的农牧业得恢复与发展,归化城周围,呈现“良田万顷,连村数百”的繁荣景象,白道再次成为商用大道。

(四)

清末虽然是个备受列强凌辱的时期,但我们不能否认大清帝国早期和中期的强大。尤其是中期的康熙大帝,更是叱咤风云。《剑桥中国清代前中期史》(英文版)评价康熙时称,“玄烨是中华帝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统治者之一,他的统治时间不仅仅是最长的,而且也是最具有活力的。”

康熙亲征噶尔丹期间,呼和浩特就是大清兵勇的物资保障基地。当时在亲征队伍中就有挑着箩筐随军作生意的山西商人。他们就是后来著名的旅蒙商大盛魁的前辈,随着战事的结束,山西商人在走西口的路上不断进入归化城,使得呼和浩特成为全国北方物资的一个重要的集散地。

正如《古丰识略》中描写的:“归化仅弹丸之地,戏楼酒肆大小数区,整日间燔炙煎熬,管弦呕哑,选声择味,列座喧呼。归化城商业的活力在于旅蒙商从归化城启程一路向南,最远到达湖北和福建等地,从中原和闽南地区的茶叶、丝绸等日用百货,运回呼和浩特地区。

呼和浩特就处在白道的南口,地理位置优越,旅蒙商的营业区域很广,以蒙古为主,兼及内蒙古西部和新疆北部,远达俄国的西伯利亚等地。鼎盛时期,旅蒙商三大号大盛魁、元盛德、天意德都在乌里雅苏台、科布多、库伦设有分号。而这些都是从呼和浩特北走白道完成的。

白道的最高处,也是白道最险峻的地方。这个地方叫蜈蚣坝,清雍正八年(年)商旅在此处建立了一座关帝庙,俗称“老爷庙”。每逢阴历五月二十三,关帝庙都要举行庙会,山里人及往来客商都会云集于此。庙会期间,还要在庙前的戏台红红火火地唱戏。最为慷慨的是白道上南来北往的商人们,他们大多是山西和归化城的,去往北方的蒙古草原和西方新疆及欧洲等地。在临出发之前,他们浩浩荡荡的驼队就会在白道的老爷庙前停下,他们认为这儿就是家门口。商旅们扎下帐篷,有的还请来戏班在庙上公演,少则一天,多则三天,并且还要向“关老爷”祭拜,以祈佑他们一路顺利,财运亨通。而当这些商人们返回时,还要在庙上还愿。遗憾的是,此庙在文革期间被毁。从白道现存的十二块修茸老爷庙的石碑上,可以看出绝大部分捐款人为旅蒙商和山西的商号,有太原府、大同府、朔平府、崞县、偏关县等地的商人,他们都是经常往来白道的经营者。

白道繁荣是从清中后期开始的,牛来驼往,川流不息。当时,旅蒙商大盛魁出白道的驼队就很壮观。鼎盛时期的大盛魁光骆驼就有五万峰。一年三百六十天,几乎天天都有旅蒙商的驼队出入白道。

在年京绥铁路通车以前,在归化城四大驼社登记出售的骆驼共有多头,而这些骆驼多为从白道上往返商用的病驼或疲惫之驼。

(五)

新中国成立后,白道的面貌也发生了崭新的变化,在要想富先修路的时代,白道被不断取直,如今被呼武公路所取代。除了一些徒步的“驴友”不时光顾白道外,很少有人涉足曾经的白道。

今天的草原一碧千里。每年夏天,外地游客来呼和浩特旅游,总想要到草原去看看。要不然来到内蒙古,没有看草原,总是感觉缺了一些东西,但这种东西又是难以言表的。其实这个东西就是草原是内蒙古的灵魂,不去草原,妄来内蒙古。

在呼和浩特周边,最近的草原有三处:一是辉腾锡勒草原,一是葛根塔拉草原,另一处为希拉穆仁草原。辉腾锡勒草原在呼和浩特东部。葛根塔拉草原和希拉穆仁草原在呼和浩特北部。三处草原相聚呼和浩特的距离相差无几。很多旅行社的导游在推荐时总是要推荐葛根塔拉和希拉穆仁,因为此线路要北逾阴山山脉,再过武川黄土丘陵,才能到达草原。让游客在近两个小时的车程感受三种自然景观。

从白道逾过阴山除了草原,还是草原。葛根塔拉草原再往东就是锡林郭勒草原、科尔沁草原和呼伦贝尔草原。希拉穆仁草原再往西就是乌拉特草原。草原之北就是蒙古和俄罗斯。

白道就是阴山中部南北交通的一条要道,阴山北部的草原风光旖旎,让人神往。看手机的你是否现在就想立即去往草原呢?等等吧,草原最美的季节是夏秋之际,到时哪里不只是水肥草美,还有歌舞相济,如果幸运的话还能赶上“那达慕”盛会。不过,去草原一定要从呼和浩特逾过阴山,走白道是过阴山中部最近的路线。

白道仍在我们的眼前延伸,不计其数的人们从上面走过,有帝王将相,亦有普通民众,他们的身影逐渐在视线里模糊,但白道还是白道,它是不知疲倦的,依旧在为草原和草原上的人们奉献着。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15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