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素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或许正是他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雄才大略,最终成就了他千古一帝的威名。
秦始皇平定天下后,在公元前年,遣大将蒙恬北逐匈奴,在西起甘肃临洮,东至辽东筑起长城。公元前年,秦始皇又命蒙恬率领30万工人修建秦直道,从咸阳直抵九原郡(包头)。如果说万里长城是中原王朝的一面盾牌,那么直道就是一把锋利无比的宝剑。秦始皇手握这两件国之重器,每每与匈奴发生战争,无往而不胜。使得匈奴远遁大漠戈壁深处,数十年不敢露头。
秦始皇统一天下,是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之前夏商周名义上是天下共主,实际上很多部落和部落联盟是独立于他们的王权之外的。秦始皇的统一战争,第一次把华夏文明圈置于唯一的至高统治者之下。
为了抵御北方匈奴的侵扰。将原先战国时期秦、赵、燕三国长城连接起来,在城墙内侧,每隔米左右设一座烽火台。在内蒙古固阳段内共有烽火台4座,都以石块干砌而成,成为著名的烽隧遗址。烽火台多设在视野宽广的山巅,与长城垂直距离。离烽火台不远的高地上,有房子坍塌后留下的石墙圈遗迹,这是驻兵戍守用的哨所。
相传秦始皇在一次东巡中,他的车队被一条大河挡住,便令百官各提一石,填成一条名叫“秦梁”的道路后才得以通行。交通的不便让秦始皇深刻地感悟到,筑路是统一天下后一件极其紧迫的事情。
同时匈奴的骑兵时常从漠北草原偷偷摸摸越过长城,在秦朝境内侵夺掠杀。秦朝大军一来,匈奴望风而逃。多次骚扰北境后,秦始皇意识到单以长城这个盾牌想要防止匈奴骑兵南犯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匈奴骑兵骁勇善射,来去无踪,长城虽固,但也不能完全阻挡匈奴的逾越。为此他令大将蒙恬率30万大军用两年时间修筑了南起咸阳北抵九原郡的直道。与此同时,秦始皇又下令“车同轨”,规定车辆一律宽6尺,统一了轮距,以此来保证交通畅通。
这条多公里的秦直道是由咸阳通往北境阴山间最捷近的道路,大体南北相直,秦直道比闻名西方的罗马大道还要早多年,是世界上公认的第一条高速公路,享有世界公路鼻祖的美誉。
直道修成后,一位持有方术之人的卢生来到咸阳宫,他送与秦始皇一本天书,上写“亡秦者,胡也”。秦始皇首先想到的就是被称作“胡人”的草原霸主匈奴。
秦朝时期的匈奴人活跃在北方的大草原上,其首领头曼单于的全称为“撑犁孤涂单于”。在匈奴语中,撑犁是“天”的意思,孤涂是“天子”的意思,单于则为“广大”之意。当时匈奴统治的区域空前广阔,东连东胡,西接月氏,北毗丁零,南邻秦国。其中心在头曼城,也就是今天包头市东北部的阴山中。
秦始皇看过卢生的天书后,为免除后患,迅速下达命令,让大将蒙恬率领30万秦军沿秦直道北伐。面对如此强大的秦朝大军,头曼单于感到他的骑兵势单力薄,便主动北撤。秦军在未遭到抵抗的情况下,将河套(今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以南的“河南地”全部收入版图,更名为“新秦中”,并且设置了九原郡。捷报传到咸阳,秦始皇大为振奋,命令大将蒙恬率军原地过冬,准备第二年的春季战役。
公元前年,蒙恬又率秦军主力由九原渡过黄河,攻占了高阙(内蒙古杭锦后旗西北一带)和阴山这片后来被称为“北假中”的地区;另有一支秦军西渡黄河,一直打到贺兰山方才收兵。后来,追击匈奴的30万秦军又就地转为边防军,担负起长期守边的任务。
在与北方匈奴的战争中,秦始皇的铁甲骑兵,就是凭借这条直道,从咸阳宫出发,粮食和辎重源源不断地北运,三天三夜就可抵达阴山脚下,使得秦军摧城拔地所向披靡,匈奴从此“人不敢南下牧马,士不敢张弓报怨,远遁大漠戈壁深处,数十年不敢露头”。
修筑长城虽然耗资巨大,但这件国之重器最大程度的减少了当时的军费开支和战争损耗。修筑多公里的直道后,北部边疆一旦有战事,中央政府能够在1周之内基本完成从军队调动到后勤供应的工作。长城盾和直道剑实现了秦始皇时代的利益最大化。匈奴南下骚扰抢掠越来越难,偷偷摸摸的行为在秦始皇的“长城盾”和“直道剑”的面前,几近土崩瓦解。
参考《史记·秦本纪》、《史记·匈奴列传》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17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