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聚攻坚力共圆小康梦——来自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报道01:50九曲黄河在乌海境内一路北上,从海南区西桌子山街道办事处赛汗乌素村蜿蜒而过。在秋日的照耀下,这个黄河岸边的美丽村落显得分外宁静。这几天,村里开“农家乐”的王勇有了难得的闲暇时光。在过去的一个月里,王勇的“农家乐”天天爆满。“尤其国庆那几天,每天从早忙到晚,不少游客老早就预定了饭菜。”虽然累,但对曾是贫困户的王勇而言却是最快乐的一件事。靠水脱贫,借河致富。凭借独特的黄河风光,这个小村庄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观光游玩。赛汗乌素村的发展,是我区黄河流域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一个缩影。黄河流经我区7个盟市,9个国贫旗县、12个区贫旗县,截至年底,这些地区累计减贫15.8万户、35万人,脱贫攻坚取得巨大成效。黄河成了贫困地区群众脱贫致富的“幸福河”。精准发力,瞄准攻坚靶心稳定实现贫困人口“两不愁三保障”,是摆脱绝对贫困的标志。在我区黄河流域贫困地区,各自聚焦实际问题,严把脱贫标准,因村因户因人制定“两不愁”方案,落细落小落实“三保障”措施,一场正中“靶心”的攻坚战正在打响。深秋时节,天高气爽。走进巴彦淖尔市杭锦后旗双庙镇太荣村,映入眼帘的是美观别致的绿化带、整齐有序的砖瓦房和一条条平坦的水泥路,美丽的文化广场上有一些村民在健身、唱歌……易地扶贫搬迁后的太荣村,已经成为一个环境优美、村民幸福的美丽村庄。几年前,太荣村还不是这般模样。由于立地条件差、干旱少雨、广种薄收,让靠天吃饭的村民们苦不堪言。尤其是靠近乌兰布和沙漠的4个村民小组,一度土房占到了84%,深陷贫困漩涡之中。一方水土难养一方人,太荣村只能换个环境谋发展。易地扶贫搬迁后,杭锦后旗还统筹谋划安置区的特色产业,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先后安排了万元发展基金,引导村民大力发展设施农业、肉驴养殖业、乡村旅游业,实现了安居与乐业并重、搬迁与脱贫同步。黄河岸边的村庄,旧貌换新颜。这背后的力量正是来自于内蒙古聚力“两不愁三保障”的铿锵步履。——紧盯“不愁吃,不愁穿”。坚持“两不愁三保障”标准,既不擅自拔高标准、吊高胃口,也不随意降低标准、影响质量和成色,稳步提高贫困群众的满意度、获得感。——聚焦义务教育有保障。从年以来,累计投入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资金92.51亿元。强化控辍保学措施,建立了控辍保学动态数据库。——确保住房安全有保障。将符合危房改造政策的户存量建档立卡贫困户列入年危房改造计划,年内全部完工实现清零。——聚力基本医疗有保障。深入实施“三个一批”行动计划,将贫困人口全部纳入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和医疗救助保障范围。从最困难的群体入手,从最突出的问题着眼,从最具体的工作抓起,学有所教、病有所医、住有所居的美好生活图景,正在黄河沿岸铺展开来。产业先行,厚植脱贫之基波光粼粼的水面上,鱼儿欢快地跳跃着。75岁的吕二旦望着这片精心打理的鱼塘,难掩心中喜悦。“中秋节前后可把我忙坏了,每天一大早就有人敲门买鱼,七八天就卖出了多斤,挣了0多元。”吕二旦乐呵呵地说。吕二旦家住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树林召镇东海心村,儿子吕建军患有尿毒症,光换肾手术就花了56万元,整个家庭一下子被掏空了。年,吕建军家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并获得了养殖产业的扶持,贷款2万元养起了鱼。由于儿子劳动能力较弱,吕二旦一直帮忙打理鱼塘。去年,卖出了近斤鱼,收入4万多元。“三十年河东,四十年河西,说的就是咱这样的村子。黄河一改道,本来建在河东的村子,就变成河西了。几十年前,春天开河的时候,冰块碰撞的响声能传出好几里地,夹着冰块的洪水瞬间就把房子推倒了。”回忆起儿时的情景,吕二旦记忆犹新。水患不仅威胁到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更让土地变得贫瘠,土地盐碱化日益严重,很多地方都种不了地。“鱼米之乡大树湾,海海漫漫米粮川。”如今,这句顺口溜才是东海心村的真实写照。村委会主任高平介绍说:“这几年,我们种水稻、养虾蟹、开农家乐,家家户户有产业。年识别的19户贫困户和年新识别的2户贫困户已经全部脱贫,大伙儿的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好!”渠道纵横、田陌相连,眼前的东海心村,宛如江南水乡。户从事水产养殖,养殖水面达到2亩。还有31户开起了“农家乐”,规模最大的一家年收入达到近万元。不仅是东海心村,整个黄河流域的贫困地区,都紧紧握住产业扶贫这把“金钥匙”,宜农则农、宜渔则渔、宜游则游,立足当地自然资源和生产条件积极谋发展——巴彦淖尔市磴口县依托乌兰布和沙漠的沙、水、光、热等资源优势,发展种植养殖业、光伏农业及生态旅游等特色产业,让沙区披绿的同时,也让多名沙区贫困人口尝到了实实在在的生态红利;呼和浩特市清水河县喇嘛湾镇红旗村建起水产养殖渔家乐项目,利用黄河水资源,发展水产养殖和餐饮服务接待,投入使用仅4个月,收入就达到8万多元,迈出了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的重要一步;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打出组合拳构筑产业带贫减贫联合体,遴选带动能力强的肉牛、碱稻、山杏、矿业服务等6大脱贫主导产业,各类产业扶贫利益联结机制有序推进。产业的底子越厚,贫困群众的底气越足。从“看河吃饭”到“借河致富”,产业扶贫项目在黄河流域贫困地区遍地开花,实现了村村有主导产业、户户有扶持措施、人人有脱贫路径。志智双扶,激发内生动力呼和浩特市托克托县河口管委会东营子村,位于黄河中游腹地,南临神泉生态旅游景区,北与广宁寺毗邻。“依河傍水”的东营子人,早早就走上了靠水吃水的路子。但是,技术短缺、品种单一、销路不通等问题长期困扰着村民。正在村民发愁的时候,村里来了驻村工作队。“驻村工作对扶贫干部是一大考验,而我要做的,不仅是简单的帮扶,更要志智双扶,留下一支‘不走的工作队’。”驻村第一书记宁鸿彬说。工作队发现,近年来,随着神泉生态旅游景区接待能力的大幅提升,游客量逐年增加,这带给村子很大的机遇。为此,他们立足特有区位优势,确定了以水产养殖助力脱贫攻坚的思路。通过考察,工作队看到了养殖南美白对虾的前景。为了让村民快速掌握养殖技术,驻村干部多次组织养殖培训,让村民掌握了淡化、标粗、放养、捕捞等一系列养殖技术。今年,南美白对虾养殖一举成功。村党支部书记王换生算了一笔账:对虾从虾苗到上市一共需要65天,目前市场价格是50元1斤,一个塘除去开支将近能赚到10万元。“对虾比养鱼增收快,很多贫困户都跃跃欲试,脱贫动力更足了。”志智双扶,着力培养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是黄河流域贫困地区在深入推进脱贫攻坚中形成的共识。扶上马、送一程的精准帮扶措施,让“扶贫不能靠、脱贫不能等”的信念在贫困群众的思想中植根——巴彦淖尔市杭锦后旗通过开展“铭党恩、叙亲情、话小康”家庭座谈会、讲述“我的扶贫故事”等“六进村”活动,大大激发了贫困群众自主脱贫的信心和斗志;在呼和浩特市清水河县,“科技特派员科技扶贫在行动”主题活动走进田间地头,果树专家对当地果农进行了一对一的技术培训,授人以渔让贫困户练就脱贫真功夫;鄂尔多斯市杭锦旗安排正向激励扶贫资金,用于表彰和奖励勤劳致富、感恩奋进的典型脱贫代表,以奖代补,用于发展生产……思想上转变、能力上提升,志智双扶准确找到了贫困群众脱贫意愿和实际能力的结合点,让沿黄地区广大贫困群众唱响勤劳致富主旋律。记者:韩雪茹郑学良图片、视频:高佳编辑:董柏杰校对:苗旭声明: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原创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日报》官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6461.html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64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