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家河流淌百年浇灌万亩良田
——杨家后人为开挖杨家河先辈立碑记
01:0112月7日,杭锦后旗博物馆(米仓县政府旧址)前的广场上,人头攒动,锣鼓喧天。扭秧歌,跳韵律操,热闹非凡。在人们的共同见证下,杨家第六世后人张荣霞与丈夫魏钲港为“百年流淌杨家河”石碑揭幕。
这块石碑高7.6米、宽3.9米,是张荣霞和魏钲港出资设立,以铭记杨家三代人率众开挖杨家河、惠及一方百姓的历史传奇。
杨家河流淌百年,让荒芜变良田,一段挖渠的奋斗史,激励无数人前仆后继。
三代人用功30年挖通杨家河
据史料记载,杨家河的开挖,使得沿河“民以聚,千家烟火,万亩田歌,蓬勃向荣,遂有日新月异之势”,不仅让沿河区域由游牧区变为农业区、由荒芜一片变为良田千顷,解决了当地居民和外来移民的吃饭问题,更由此在河套西部建立起一道绿色屏障,有效地阻止了乌兰布和沙漠的东侵,保护了河套灌区。
开挖杨家河,是民间开发河套灌区的一个极为艰辛和悲壮的举动,杨氏一门,心身倾注,经历了10年筹备、10年挖河、10年配套的漫长曲折过程,终至功成。其间,杨满仓、杨米仓和杨茂林、杨春林两代4人积劳殉职。
杨氏兄弟满仓、米仓原为山西河曲人,早年随父亲走西口来到后套,定居于此。
兄弟俩先后作为渠工参加了通济渠、义和渠的开挖,掌握了不少开渠治水的经验。经过近10年的辛苦筹备、积累,存有5万两白银和1万担糜子。按照他们的设想,这些钱和粮食足够雇用五六千民工,应该可以保障挖渠所需。于年(民国六年)春,杨家河工程破土动工。
杨家兄弟将从多地逃难到此的民工集中编成挖渠班,每天出12班,最多40班,每班20至30人。开工6个月就挖到了40余里的乌兰淖。工程总负责人杨满仓因年老体衰和精神压力过大,突然瘫痪卧床。杨满仓丰富的开渠治水经验和技术是无人能够替代的,他只能躺在床上指导开渠事宜。但开渠离不开实地指挥,关键时刻,工人就把他背到现场指挥。见此情景,杨满仓的长子杨茂林接了父亲的班执掌渠务,杨米仓和儿子杨春林负责筹措资金等事宜。
挖渠需要大量资金,杨家兄弟一边挖渠一边开垦土地,再把收取的水费、地租投到挖渠中,还是不够。不得已,杨家兄弟又向教会借了钱才缓解了资金问题。
在挖渠十年中,经历过匪祸兵灾,虫灾、鼠疫,杨家人遇到再大的困难也从未放弃过挖渠信念。他们在面对挖渠工资和债息两亏的危局,不得不变卖家产和首饰,又向大户人家和教会高息贷款,“为地方兴利,不惜毁家以纾难”。
杨家4人为挖渠积劳殉职
年,杨家河开挖第五年,已挖至蛮会退水渠。当年,杨米仓因积劳成疾病故,时年53岁。杨米仓是第一位为杨家河开挖事业献出生命的杨氏族人。
年,杨家河挖至三淖梢退水渠。这一年,久卧病床的杨满仓去世,时年64岁。
年,杨家河挖至三道桥附近。
年2月,杨茂林积劳成疾,患中风不起,不久便撒手人寰。杨茂林去世后,其弟杨春林、杨文林等继续施工。当年冬季,杨家河挖至王栓如圪旦接入乌加河。渠虽成型,但因正梢地势偏高,水流不畅,难以泄退余水。
年,杨家为了解决杨家河的退水问题,一方面将干渠西侧的三淖支渠梢接挖送入乌加河,另一方面将蛮会支渠梢接挖送入乌加河,双流退水均通畅。至此,历时十载的杨家河主干工程基本竣工。渠长70余公里,加上支渠共多公里,总投资白银70余万两,灌溉面积达13万亩。
杨家河开挖成功后,杨家又用时10年完善配套,投资开挖多道支渠和子渠,并在杨家河上修建车马大桥五座,桥下可通小木船。今杭后头道桥、二道桥、三道桥皆以桥的序数命名。
年,杨春林因劳累过度、外债紧逼,身心交瘁而病故。
年,根据当时国内抗战形势,绥远省政府对杨家河公管,杨氏家族同意将渠无偿捐献给国家。直到此时,杨家挖河所借债务仍未还清。
年,经傅作义将军批准,在当时划分的临河县第四区杨家河灌区成立了“米仓县”,以纪念为挖渠献身的杨米仓。
对杨家河和杨氏几代人的开挖壮举,历史给予了最好的评价:“一家之赐,千家食德,一姓之功,百姓乐利。”(《临河县志》)。我国著名水利专家姚汉源也赞扬其为“父子相代,亲友共营”。
新中国成立后,经新一代水利人的努力建设,杨家河发挥了更大作用。目前,杨家河的灌溉面积达到了65万亩,杨家所期盼的“阡陌纵横,沃野千里,民生富裕,安定繁荣”终于实现。
巴彦淖尔日报社全媒体记者:李博文/图
视频拍摄:陶飞吴昊
视频剪辑:吴昊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30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