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消息网3月31日报道(文/殷耀于嘉勿日汗)
俄乌冲突发生后,全球粮价高位运行,有分析称粮食供应风险或将进一步加剧,加上新冠肺炎疫情持续、极端天气频发等因素,粮食安全成为多国普遍关心的问题之一。当前,中国正着力把14亿多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的手中,在确保粮食供给的同时,保障肉类、蔬菜、水果、水产品等各类食物有效供给,丰富食物品类,优化食物结构,“大食物观”逐步树立。
位于中国北疆的内蒙古自治区,发挥资源禀赋优势,大力发展生态农牧业,去年粮食产量全国第六,“奶罐”“肉库”名副其实,其优质果蔬、葵花籽等农畜产品远销海外,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了坚实支撑。特别是随着“大食物观”日益深入人心,内蒙古正加快构建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为中国人饭碗添内蒙古好粮,为让人们吃得更好、更美、更健康作出更大贡献。
“粮仓”“肉库”“奶罐”齐发力
横亘在中国北部边疆的内蒙古自治区位于北纬37度至54度之间,生态系统复杂多样,这边“只见良田万顷平”,那边“风吹草低见牛羊”。内蒙古与地处同纬度的欧洲南部地中海沿岸、东欧平原南部及北美洲中部等地区,都是种植业和畜牧业的“黄金地带”。
拥有多万公顷草原、余万公顷耕地的内蒙古,在大自然馈赠下,正着力推动农牧业高质量发展,现已形成小麦、水稻、玉米、杂粮杂豆和马铃薯等农产品种植带,牛羊肉、乳制品、水果蔬菜品质优良。黄河上游的河套灌区、阴山南麓的土默川平原、历史悠久的西辽河平原,为粮食和经济作物生产起到引领作用。
悠悠万事,吃饭为大。年,内蒙古粮食产量达.03亿公斤,位居全国第六,粮食生产实现“十八连丰”,作为粮食主产区和粮食净调出省区的地位得到巩固。
3月初,位于河套灌区的巴彦淖尔市杭锦后旗双庙镇增光村,一台台隆隆作响的播种机满载小麦、玉米、大豆种子和化肥,穿梭于田间。随着一粒粒种子播种入地,内蒙古春耕的画卷自西向东徐徐展开。
农民任春治打算种16公顷小麦,春播前与当地龙头企业以每公斤3.34元的价格签订种植订单。他说:“小麦不愁卖,价格也有保障,收割后还能种一茬白菜或燕麦,一公顷耕地收入3万元以上。”当地玉米种植大户李建新今年尝试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他说:“这种方式能改良土壤,还有生产者补贴,我对今年增产增收很有信心。”
今年,内蒙古将实施优质高效增粮示范行动,安排亿元农业生产发展等资金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全区粮食播种面积预计达万公顷。
除了向耕地要粮食,内蒙古多地还在生态优先的前提下,向林、草、河湖等要食物,推动食物多元供给,更好践行“大食物观”理念。
当前,全国约1/4的羊肉、1/10的牛肉、1/5的牛奶产自内蒙古。去年,全区生猪产能持续恢复,肉牛肉羊产业提质增效,牛奶产量较上一年增长10.1%,畜牧业生产实现“十七连稳”。
3月中旬,锡林郭勒盟东乌珠穆沁旗牧民孟克巴雅尔家的羊群进入春羔生产关键期。清晨天还未亮,孟克巴雅尔就迫不及待来到羊圈里查看新出生的小羊羔,并给母羊补充牧草。孟克巴雅尔今年39岁,与妻子承包、租用近万亩草场,按照草畜平衡要求,养着多只羊。“我们这儿的羊吃天然牧草,喝无污染山泉水,肉质好,味道鲜美,很受市场欢迎。”他说。
拥有18万平方公里可利用草原的锡林郭勒盟,近两年加快推进草原肉羊产业集群项目和肉牛规模化育肥、精深加工等项目建设,持续增加绿色优质农畜产品供给。在充分考虑生态承载力的前提下,全盟草原羊饲养量稳定在万只左右,并积极引进、培育肉食品加工企业,其牛羊肉产品热销全国多地。
在享有“中国乳都”美誉的呼和浩特市,跻身全球乳企五强之列的伊利集团在平稳运行的同时,加快推进现代智慧健康谷项目,打造智能制造、食品产业研发、乳业大数据等引领示范中心。此外,呼伦贝尔、巴彦淖尔等地也在优良品种培育、优质奶源基地、集群集聚发展方面着重发力。自治区今年还出台政策,支持增加优质奶源供应、养殖场标准化改造升级、奶牛育种扩群增量、乳制品加工企业提高生鲜乳加工能力等,力争到年率先在全国实现奶业振兴。
安全营养健康“好味道”
有机、绿色、无公害,质优、营养、味道美……随着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中国人对食物的需求不仅是种类丰富,而且要安全健康。在中国着力擘画现代农业图景的当下,内蒙古努力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质量兴农之路,使特色农畜产品被越来越多消费者喜爱。
内蒙古东部的兴安盟位于大兴安岭南麓向松嫩平原过渡带,优良的土壤、水源和年均10多摄氏度的昼夜温差,为水稻生长提供了适宜环境。当地水稻种植历史虽久,但过去市场竞争力较弱。近年来,兴安盟引导农户、合作社与龙头企业加强合作,有效整合水稻资源,强化种植与加工标准化,不断提升水稻质量。
这一过程中,龙头企业委托合作社,将分散的小农户组织起来,按照严格的种植标准,指导和管理小农户种植水稻,再高价回收验收合格的稻谷,统一加工为大米,并加快推广有机种植,打造区域公用品牌。
如今,兴安盟大米愈发香甜,国内知名度和美誉度大幅提高。在“兴安盟大米”品牌带动下,全盟水稻种植面积达9.3万公顷,产量75万吨,其中有机、绿色稻米基地稳定在6.7万公顷以上。
乌兰浩特市三合村有机水稻合作社的大米加工车间,轰隆隆的机器作业声不绝于耳,金黄的稻谷在机器中不停翻转。经过多道工序后,一粒粒雪白饱满的大米被包装成袋。该合作社理事长张海峰说,合作社种植公顷有机水稻、公顷绿色水稻,“国家对农业的支撑政策给我们吃了定心丸,今年争取扩大有机和绿色水稻种植面积公顷以上,种出更多更高品质的好大米”。
在中国人的一餐中,水果蔬菜的占比越来越高。而专门从事有机果蔬产销的企业开始在内蒙古涌现。
红色的圣女果、香甜多汁的大西瓜……看得人直流口水。正在内蒙古丰镇市一栋大棚里采摘蔬菜的王美兰说:“这些是我们种植的有机蔬果,采摘包装后,就及时用快递发给全国各地的客户。”
年,王美兰在家乡丰镇创业,投身有机果蔬、杂粮种植及加工、销售和配送产业。经过多年发展,已建成座标准化温室大棚、平方米加工厂和亩乡村乐园、有机餐厅、四季民宿及24节气劳动实践研学住宿等设施。目前公司采取会员制直供营销,已发展会员0多个,年供应有机蔬菜50多万公斤,产品销往北京、天津、河北、海南、湖南、广州等地。
藏粮于技积极补短板
在保障国内供应的基础上,内蒙古一些绿色农畜产品走出国门,受到海外市场欢迎。
巴彦淖尔市一家葵花籽出口企业工厂内,工人们鼓足干劲,对收购回来的当地优质葵花籽筛选、拣杂、打包、入库。据企业负责人介绍,这些产品将出口到西亚和中东地区,物流虽受疫情影响,但订单量稳中有升。
年,巴彦淖尔市出口农畜产品40.12万吨,贸易额36.56亿元,占同期内蒙古农畜产品出口总额的64.58%。今年以来,已有两列主要装载葵花籽仁等农产品的中欧班列从巴彦淖尔始发,农产品出口保持良好势头。
盛产玉米、荞麦、红干椒等农作物的通辽市,去年出口农产品10.28万吨、价值10.72亿元,比上年分别增长40.64%、48.51%。当地玉米皮粉、冷冻红辣椒及辣椒制品、杂豆、萝卜干、荞麦制品等纷纷走出国门,出口到日本、韩国、斯里兰卡等10多个国家。
据呼和浩特海关统计,年,内蒙古出口农产品56.9亿元,葵花籽仁、脱水蔬菜、乳制品等特色农畜产品远销90多个国家和地区。
一些农业专家表示,目前内蒙古加快建设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基地、保障全国粮食安全取得成效,但看待粮食问题不能高枕无忧。在促进生态安全和粮食安全协调发展上,还有一些矛盾有待妥善处理。比如,内蒙古中低产田超过总耕地面积的80%,盐碱化耕地占总耕地面积的一成左右;农田灌溉用水超过全区总用水量的60%,对严重缺水的内蒙古而言,水资源供需矛盾凸显。
眼下,内蒙古积极破难题、补短板,着重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在河套灌区、土默川平原和西辽河流域重点改良轻、中度盐碱地,大力开展东北黑土地保护利用和保护性耕作行动,继续建设高标准农田和高产优质饲草基地。
在以水定产、量水而行的前提下,为最大限度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内蒙古“十四五”以来积极加强和完善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实施一系列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大型灌区续建配套和现代化改造工程,完善灌排设施体系,增强水资源调控和防洪抗旱减灾能力。
农业现代化,种子是基础。内蒙古还着力加强科研能力,提高种质资源的自主性,选育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小麦、玉米、向日葵品种,并积极推广种植。
新科技应用让农牧业生产“如虎添翼”。放眼内蒙古的田野草原,一些地方平田整地、放牛牧羊用上了5G技术和北斗导航,田间管理、打药施肥用上了无人机。据统计,自治区农牧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综合机械化率达到86.1%,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了有力支撑。
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临河区农民利用烘干塔烘干玉米(李云平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44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