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农牧业高质量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内蒙古这座全国的“粮仓”“肉库”“奶罐”的期待。牢记总书记嘱托,内蒙古厚植绿色优势,持续推进农牧业产业化、品牌化,走好高产、高效、优质的现代农牧业发展新路。
奋斗百年路启航新征程·三农巡礼
农牧兴,百业兴。改革开放是内蒙古农牧业发展的分水岭,农牧业经济从改革之前的举步维艰、低迷徘徊,终于跨过历史的拐点,迎来了40多年的蓬勃发展时期。
年,内蒙古粮食产量.8亿斤,实现“十七连丰”;肉类产量.7万吨,实现“十六连稳”;全区牛奶产量由年的.8万吨增长到年的.2万吨……已形成奶业、玉米2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和肉牛、肉羊、马铃薯、杂粮、小麦、向日葵、蔬菜、羊绒、大豆、饲草10个百亿级产业集群,创建了内蒙古草原肉羊、河套向日葵2个国家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这些产业已成为推动内蒙古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
粮丰则农稳,农稳则国安。从“广种薄收”到“连年丰产”,从“追求产量”到“注重品质”。内蒙古农牧业在发展定位上突出“全面”,在工作谋划上突出“务实”,在目标追求上突出“致远”。在广袤的北疆大地上,内蒙古找准定位、锚定目标,全力建设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正如火如荼。
从“吃粮靠调”到“国家粮仓”
走进扎赉特旗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物联网+”智慧农业科技服务中心内,多媒体大屏集中了9大系统平台,直接管控10万亩智慧农场,通过全方位的智慧服务,实现高端农业和智慧农业有机结合。“通过高标准农田和智慧农场建设,扎赉特旗粮食总产量连续十年稳定在40亿斤,水稻二级米的比例从50%提升到80%以上。”园区管委会主任许慧敏介绍说。
沃野平畴,见证历史。20世纪80年代初,巴彦淖尔市杭锦后旗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广大农民农业生产热情高涨,纷纷努力提高产量,一方面为了自己增加收入,另一方面还可以多交售公粮。年,杭锦后旗农民牛兴国的2亩套种玉米的小麦地产量上了多斤,成了“吨粮田”,引起了轰动。接下来几年时间,经过农技专家进一步试验总结,一套包含作物品种、种植密度、水肥控制、种子化肥分层播种等多项农业增产技术综合配套标准化的“吨粮田”生产模式开始在河套地区大范围推广。
改革开放初期,粮食生产的发展滞后于粮食需求的增长。为此,年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府决定把“实现粮食基本自给”作为三项奋斗目标之一,并制定了一系列有利于粮食生产发展的政策措施,各地把发展粮食生产放在重要地位来抓,到年,内蒙古粮食自给问题得到根本解决,结束了多年来吃粮靠调入的历史。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对农业基础设施、科技等投入的加大,内蒙古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改善,农作物播种面积不断增加,主要农产品产量实现快速增长。年,内蒙古成了全国13个粮食主产省区之一。年,内蒙古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首次突破万吨关口,进入全国前10位,每年可调出粮食万吨,从吃返销粮到自给自足,内蒙古成为全国6个粮食净调出省区之一,是国家名副其实的“粮仓”。
党的十八大以来,内蒙古进一步加大了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力度,粮食生产步入了高速发展的快车道。到年,粮食生产实现“十七连丰”,全区粮食总产量连续3年超过亿斤,年达到.8亿斤,稳居全国第八,是4个耕地面积超亿亩和8个规模外调省区之一。
伊利智能化工厂
内蒙古大力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调整优化种植业结构,推广玉米、马铃薯、大豆、小麦、水稻等优势作物标准化种植达到.5万亩。藏粮于地,共建成高标准农田万亩,完成保护性耕作万亩,稳步提升粮食生产能力。藏粮于技,开展优势粮油作物绿色提质增效技术推广工作,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7%,全区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6%,超过全国平均水平15个百分点;加快推进新品种培育,抓好良繁基地建设,良种覆盖率稳定在98%以上。同时,内蒙古以绿色发展为导向,严格控制农牧业面源污染,持续推进农业控水、控膜、控肥、控药“四控”行动,化肥、农药使用量连续3年继续保持负增长,全区高效节水面积达到万亩,年可节约用水近28亿立方米,秸秆综合利用率超过85%,地膜回收率达到80%。
草多畜旺 畜牧业发展蒸蒸日上
从“吃大锅饭”到“大包干”再到发展合作社,改革开放40多年间,每一次畜牧业经营方式的变革,都让巴林右旗牧民尝到了甜头。
年,巴林右旗在全国牧区中第一个推行“包畜到户”生产责任制,把全旗40多万头牲畜全部作价归户。年,内蒙古将巴林右旗经验在全区推广,使内蒙古成为全国五大牧区中改革的先行者。
砸了“大锅饭”,磨盘不推自己转。年,内蒙古在全国率先实行了“草场承包经营、牲畜作价归户”的草畜双承包责任制,解决了养畜“大锅饭”问题。年内蒙古落实“双权一制”,解决了牲畜吃草场的“大锅饭”的问题,形成了初步适应我区畜牧业经济的经营体制。草畜双承包就像一把“金钥匙”,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牧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开启了牧民大干快富的大门。
乌珠穆沁草原羊
内蒙古草原面积居全国之首,是我国北方第一道生态屏障。如何在构筑北方生态屏障的同时,又能够促进牧民增收、牧区振兴?年以来,内蒙古在牧区现代化上下大力气,将牧区产权经营制度改革、优势主导产业培育、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作为突破口。
“年以来,合作社加快推动产权制度改革,整合39万亩草场,采取‘合作社+牧户+基地’的股份制合作模式,大力发展呼伦贝尔草原羊养殖,合作社当年增收15万元。”新巴尔虎右旗芒赉畜牧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米吉格道尔吉告诉记者。
党的十八大以来,内蒙古出台了《关于促进牧区又好又快发展的实施意见》,畜牧业生产进入了黄金发展期。在深入推进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内蒙古以“粮改饲”和“稳羊增牛”战略为重点,因地制宜调整优化畜牧业结构,促进畜牧业高质量发展。年末,猪牛羊存栏.4万头,肉类总产量达到.7万吨,羊肉产量稳居全国首位,产量占全国近1/4。牛肉产量居全国第二,产量占全国1/10。
年,内蒙古销售收入万元以上农畜产品加工企业实现销售收入.2亿元,同比增长5.3%,加工转化率达到65%。国家级农牧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达到46家、自治区级农牧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达到家,产业化联合体达到家,农牧企利益联结机制的比例稳定在83%以上,带动余万农牧户增收。巴彦淖尔市杭锦后旗河套向日葵、锡林郭勒盟锡林郭勒草原肉羊、赤峰市赤峰小米等10个国家级、19个自治区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锡林郭勒羊肉、科尔沁牛、乌兰察布马铃薯、兴安盟大米等11个特色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入选“中国农业品牌目录”。绿色、有机、地理标志农产品累计认证总数达到个,总产量.21万吨,有机产品产量全国第一。
乳香飘出草原 奶业振兴正当时
“我们这里是全球最大的乳酸菌资源库,不仅是在数量上,在生物多样性上也是最丰富的,为我们地区乃至全国的乳酸菌产业健康发展奠定非常好的基础。”内蒙古农业大学相关负责人表示,经过10多年的研究,内蒙古农业大学目前已建立起中国最大的乳酸菌菌种资源库,这也是中国第一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乳酸菌菌种资源库。
走进锡林郭勒盟镶黄旗民族传统奶制品产业园,一个个口味醇美、包装精致的奶制品创新产品,一批批小而精、小而优、小而强的奶制品手工坊映入眼帘,产业园实施统一管理、统一检验、规范生产经营,打造手工坊奶制品产业集群。
去年12月15日,内蒙古自治区奶业振兴新闻发布会在北京举行,内蒙古政府主席布小林向中外媒体推荐内蒙古奶制品,为内蒙古乳业代言。
自年内蒙古陆续出台《关于推进奶业振兴的实施意见》《推进奶业振兴若干政策措施》《奶业振兴行动计划》以来,内蒙古加强优质奶源基地建设,打造加工企业集群,发挥奶农和企业主体作用,做强、做优乳制品加工业,不断提高奶业现代化水平,全面推进奶业振兴。如今,内蒙古牛奶加工产业规模居全国第一,产值达到亿元,成为超千亿级产业。
奶业是内蒙古兴区富民的基础产业和优势产业。内蒙古地处国际公认的黄金奶源带,奶源质量高。草原面积居全国首位,是天然的牧场;苜蓿、燕麦种植面积广,并处于“黄金玉米带”上,发展奶业条件优越。同时,内蒙古拥有奶牛后裔测定中心和国内顶尖育种、繁殖与技术服务团队,具备了较高的奶牛繁育、养殖等技术。
推进奶业振兴,内蒙古密集出台相关政策和有力措施组织实施。东起呼伦贝尔,西至巴彦淖尔,发挥乳品龙头企业引领带动作用,集中启动一系列重大项目,以横贯东西之势,着力打造全产业链奶业集群。
去年8月,呼伦贝尔市阿荣旗的伊利有机乳制品项目及奶源基地建设紧锣密鼓地进行,一台台机器轰鸣作响、一辆辆运输车穿梭而过,几百名工人争分夺秒抢进度。阿荣旗项目是内蒙古奶业振兴进程中的一个缩影。蒙牛集团的“中国乳业产业园30万头奶源基地建设项目”也已经在巴彦淖尔市、呼和浩特市、通辽市相继开工奠基,完成了“种、养、加”全产业链战略布局……
内蒙古牛奶产量由年的.8万吨增长到年的.2万吨,连续三年大幅增长,是全国唯一超万吨的省区;规模以上乳制品加工企业销售收入.7亿元,占全区农畜产品加工业总销售收入的48.1%。伊利、蒙牛跃居全球乳业第五位和第八位,伊利、蒙牛、圣牧高科成为中国奶业20强企业。优然牧业跃升全球最大的原料奶提供商。目前,全区有1家民族传统奶制品生产企业、户注册登记的加工坊;日均加工鲜奶量达.3吨,年产值6.07亿元。
“奶业已成为内蒙古最具代表性、最有竞争力的支柱产业。全国消费的5杯牛奶中,至少有一杯来自内蒙古,内蒙古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全国‘奶罐子’”中国奶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刘亚清在内蒙古自治区奶业振兴新闻发布会上表示。
品牌闪耀,美誉绽放。内蒙古奶业振兴的良好开局已跃然于眼前。为了着力推动内蒙古奶业在全国率先振兴,年,内蒙古就已定下新的宏远目标:到年,全区奶畜存栏力争达到万头只,奶类产量达到万吨;乳品加工企业产值达到亿元。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马晓刚李昊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44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