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坚决打好三大攻坚战,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坚决克服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确保完成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在新时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征程上书写内蒙古发展新篇章。
殷殷嘱托化作不竭动力。作为助推贫困群众脱贫的中坚力量,我区57个工作总队、个驻村工作队、名驻村干部奋斗在脱贫攻坚第一线,他们用一本本厚实的驻村日记,一个个坚强的战斗堡垒,一个个面貌全新的嘎查村庄,丈量出心系人民、胸怀民生的拳拳深情。
小康圆梦人
兴安盟科右前旗科尔沁镇有个脱贫攻坚难啃的“硬骨头”,这就是远新村。它曾是国家级建档立卡贫困村,年贫困发生率一度大于10%。
年底,远新村迎来了一位“博士书记”——北京林业大学团委副书记张骅。作为中央单位定点帮扶科右前旗的挂职干部,他丢下即将步入婚礼殿堂的未婚妻,毅然收拾行囊来到远新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兼驻村工作队队长。
虽有心理准备,但眼前的景象还是让张骅心里一颤:开党员大会,党员出席人数不足一半;农户档案记录混乱,识别建档立卡贫困户存在不精准的问题;没有富民产业……一个个始料未及的难题摆在他的面前。
白天,张骅顶着零下20摄氏度的严寒走村入户;晚上,一个人在村委会办公室里研读扶贫政策。驻村第一个月,就走访贫困户49户、党员户23户、种植养殖大户6户,从村民们每一句“牢骚话”的背后寻找隐藏的难点、痛点和堵点,帮助他们一一解决面临的实际困难。村民们看在眼里,开始口耳相传:这个“博士书记”干活实在!
不到一年,村子开始变样了。村民们惊喜地发现,村里成立的种植专业合作社效益可观,种的黑糯玉米成为年兴安盟那达慕大会唯一指定玉米,还卖到了北京市场;村集体经济股份改革顺利完成,村民增收又多了一条路;田园综合体建成后,文旅产业也稳步起航……
人民的福祉,就是党员干部行动的号角。在内蒙古贫困地区,一个又一个“张骅”用辛勤汗水浇灌脱贫硕果,成为群众追寻美好生活的圆梦人。
这是锡林郭勒盟正镶白旗星耀镇大红山村一个喜庆的日子,酝酿已久的蔬菜恒温库终于开工了。大红山村以种植大白菜为主,由于没有蔬菜恒温库,制约了产业发展。自治区派驻正镶白旗脱贫攻坚工作总队副总队长王晓东走访时得知这一情况后,第二天就去调研、考察了项目的可行性。在他的多方协调和争取下,旗里筹集到80多万元支持大红山村建设蔬菜恒温库。而他没能等到恒温库建成,生命就定格在了扶贫路上。
“咱村有水井了!”赤峰市松山区初头朗镇报马梁村村民们喜出望外、奔走相告。驻村干部孙桂娟看着汩汩井水从米深的地下冒出,流向远处的农田,笑得很开心。报马梁村属严重贫水区,对水的期盼是这个村多年来一个遥不可及的梦。孙桂娟的到来让这个梦成为现实。
“我们希望这一份写满贫困群众的‘愿望清单’,在我们离开时全部能得到落实,让他们真正能感受到脱贫摘帽的幸福。”张骅说出了内蒙古所有扶贫干部的心声。
帮扶贴心人
通村道路宽阔笔直,花草树木郁郁葱葱,美丽村庄干净整洁……武川县耗赖山乡大沙岱村的美丽“蝶变”,让驻村干部曹慧甚是欣慰:这份驻村三年多的成绩单倾注了他太多的心血和汗水。
大沙岱村曾是自治区级贫困村,土地贫瘠,村民守着几亩薄田,怎么也“生”不出钱来。
驻村的第一晚,大沙岱村的贫困景象就让曹慧失眠了。为了让这个村早日脱贫,他不分昼夜奔波在各个自然村之间,入户走访、田间调查、研究政策……“刚驻村那几个月,走访完回驻地的时候经常会迷路,在弯弯绕绕的山路里转不出去。现在,我闭着眼睛都知道每家每户的位置,走访贫困户就像走亲戚一样。”曹慧笑着说。
年夏天,在走访中曹慧发现几位村民聚在一起唉声叹气,立即上前询问,原来是马铃薯卖不出去,眼看要坏在地窖里了。于是,那年的端午节,成了曹慧的“推销日”。他用整整一天的时间跑了当地近50家饭店,帮贫困户售出马铃薯多斤。
手里攥着卖马铃薯的钱,村民们感谢的话说了一遍又一遍。从此,“有困难,找曹慧”在村民中流传开了。哪家有困难,都能见到这个操着当地方言与人们热情交谈的小伙子。
除了各家各户的小事,曹慧还惦记着能带领群众脱贫的大事。在他的积极争取下,10.51公里的出村道路硬化了,盏路灯亮起来了,冬季自来水冻停问题解决了……
为了打破村集体经济空白的局面,他奔波了整整两个月,在年9月成立了裕农祥种植专业合作社,并成功申请了商标。年,大沙岱村顺利摘掉了贫困村的帽子。今年,他又帮着村里成立了武川县第一家手工艺品制作合作社——乡韵民俗手工艺品制作专业合作社,打开了妇女创业增收的新途径。
“这个年轻人真贴心,什么事儿都给解决,我们现在都当他是自家人。”村民们对曹慧投出了信任票。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一次次交流谈心,倾听群众苦乐冷暖;一回回辛勤奔波,真心真情为乡亲;一个个为民举措,亲力亲为惠民生……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就是干部作风的大考场。在内蒙古,许多像曹慧一样的扶贫干部成了真情帮扶贫困群众的贴心人。
“扶贫干部既是扶贫政策的落点,也是精准脱贫的支点。我们就应该像贫困地区的温度计一样,监测着各个贫困嘎查村、贫困户的动态,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提供第一手信息,用拼搏与奉献交出一份民生答卷。”曹慧说。
脱贫引路人
“他们是咱村的村情民意收集员、党建工作指导员、经济发展领航员、矛盾纠纷调解员,用一句话总结,是咱脱贫致富的引路人。”说起驻村工作队,赤峰市巴林左旗哈拉哈达镇三胜村村民赞不绝口。
如今的三胜村村容村貌焕然一新,笤帚苗子厂建起来了,光伏扶贫也有了分红……驻村两年多,第一书记斯钦图对这些变化可谓是历历在目。最让他满意的是当地群众的精神面貌大为改观,自主脱贫的积极性很高,村“两委”班子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也得到了大幅提升。
“交上一份成绩单,还要留下一批好经验、一个好堡垒。只有有效激发群众摆脱贫困的内生动力,为帮扶地区留下一支有脱贫本领的‘不走的工作队’,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扶贫。”斯钦图对自己的扶贫工作有很深的领悟。
与斯钦图想法不谋而合的还有鄂尔多斯市鄂托克前旗昂素镇巴彦乌素嘎查驻村第一书记王斌,在他的带领下,闲置的集体用地建成了集种植园、智能温室大棚、鱼塘为一体的多功能有机采摘果园区,嘎查有了新的经济增长点。村民们纷纷表示:“即使扶贫干部回去了,我们也可以拍着胸脯、挺起腰杆,继续走好致富路。”
以“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基层社会治理新模式闻名的巴彦淖尔市杭锦后旗蛮会镇红旗村,在扶贫干部的推进下,村民建设村庄的信心高涨,乡村治理达到德治、法治、善治的有机融合。
“村里环境越来越好,人心也越来越齐,村民主动参与村集体事务,各项工作井井有条。”驻村第一书记吴增士对村子的变化极为满意。
利民之事,丝发必兴。从炕头毡房到田间牧场,这支脱贫攻坚的精锐“尖兵”搞规划、跑资金、落项目、抓配套,既立足当前帮助贫困群众渡过难关,又着眼长远增加贫困地区发展后劲,一大批脱贫有保障、增收可长远的项目落地生根。
百姓福祉千钧重,精准扶贫为人民。在内蒙古这片热土上,怀揣着热情奋斗在脱贫一线的扶贫干部们,正在用自己的汗水辛勤耕耘、点亮希望。(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贾怡媛韩雪茹)
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原创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39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