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全市有登记注册的体育协会及行业体育协会个,全民健身站(点)和晨晚练点个,老年体育协会个。民间体育社团组织每年以10%的速度增加,全市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保持在42%以上,全市有体育场地个,总面积.4万平方米,人均体育场地面积3.平方米。
全民健步走、广场舞大赛、社区全民健身运动会……今年以来,我市深入贯彻落实《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动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的实施意见》,建立了体育与卫生健康等部门协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运动促进健康新模式,扎实推进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群众体育蓬勃发展,全民健身迸发活力,全市体育事业取得长足发展。
加强组织领导
统筹协调推进试点工作
年初,我市被确定为全区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试点工作地区后,我市及时成立了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出台了《巴彦淖尔市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统筹协调推进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工作。
同时,树立“大体育”理念,进一步加强机制融合,不断完善“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齐抓共管格局。由政府牵头,成立由体育、卫生等相关部门组成的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工作机构,各成员单位根据职责积极开展工作。各职能部门切实履行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公共服务职能,落实和完善对体育行业的税费(水、电、暖)、工商、土地、金融信贷、招商引资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为社会力量参与公共体育服务创造更加优惠和便利的条件。加快培养跨领域复合型人才,尤其是具有从业资格的运动处方师和健身指导师,解决健康服务中客观存在的“体不懂医、医不懂体”的问题。鼓励开发针对慢性病人群的运动健康管理产品,如标准干预产品、监控产品以及健身健康融合中心适用产品等,逐步形成科学有效、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系列健康管理服务产品。
加强组织融合
推动健身健康服务一体化发展
我市还建立“大体育”“大健康”社会组织协作机制和融合服务模式,积极推进各类健身组织与卫生、养老等社会组织对接,推动健身与健康服务一体化发展,建立健全体医结合的健康服务网络。
建立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融合基础数据平台“健康管理新概念系统”。通过健康体检和体质监测,启动大数据整理、分析和研究,为群众提供国民体质综合测试、健康风险评估测试、体育运动处方等服务。着重针对我市机关干部工作中普遍存在的“静坐少动”情况,启动了为期3个月的“主动健康季”互动,线上线下对市直机关干部职工进行健身知识普及及科学健身指导,实施全程训练监控和阶段性评估。
大力培育健身组织,壮大社会体育指导力量,加强科学健身指导服务。健身组织不断壮大,市、旗县区体育总会、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老年人体育协会实现全覆盖。目前,全市有登记注册的体育协会及行业体育协会个,有全民健身站(点)和晨晚练点个,有老年体育协会个,直接服务群众数十万人,民间体育社团组织每年以10%的速度增加。全市有社会体育指导员人,每千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比例为2.5‰。
加强理念融合,积极营造良好的健身健康社会氛围。将“六个身边”工程建设理念融入群众体育工作,将“体育治‘未病’”“运动是良医”等理念融入精神文明建设,列入健康教育体系,引导公众树立体育健康观。充分利用新媒体,普及健身健康知识,提高公众对健身健康的知晓率、参与率,形成崇尚体育健身、参与体育锻炼的社会新风尚。开展“主动健康季”健身健康宣传,举办全民健身大讲堂、健身健康知识讲座,确保每家有一个“健康明白人”。制作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工作宣传片《体育,让城市更美好》,结合品牌赛事进行多方位宣传。开展科学健身健康指导“进单位、进社区”活动,组织经过专业培训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志愿者,结合市直单位、社区的人群特点和锻炼环境进行“个性化”指导。
加强设施融合
推进全民健身运动发展
每到傍晚,市住房公积金中心东面的篮球场上就会有不少市民打篮球。“我非常喜欢打篮球,因为家就在附近,所以每天我都会约上朋友来这里打上一个小时,既能锻炼身体又能放松心情。”家住篮球场附近的任先生笑着说。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发展群众体育的意见》等政策文件,我市编制了《巴彦淖尔市临河中心城区全民健身设施补短板(~)五年行动计划》,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建设群众身边的全民健身场地设施,推进社区智慧健身设施配建工作。把全民健身项目融入各级城乡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健康发展规划,因地制宜建设全民健身场地,各旗县区编制城市社区“10分钟健身圈”规划,统筹建设全民健身公共设施,加强健身步道、骑行道、全民健身中心、体育公园、社区多功能运动场等场地设施建设。加快推动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学校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全市公共体育场馆全部免费或低收费向社会开放。鼓励各地采取多种合作模式兴建公共体育场馆。整合各级各类文化室、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等现有场地设施资源,鼓励基层文化体育设施共建共享,提高体育健身设施使用率。严格执行新建居住小区体育设施建设标准,老旧小区因地制宜增设体育设施。目前,全市共有体育场地个,总面积达.4万平方米,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3.平方米。全市7个旗县区都建有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建成全市全民健身示范社区1个,公共体育场馆基本达到免费或低收费开放,城市社区、农村体育设施得到极大改善。
加强活动融合
引导健身健康新风尚
我市将独特丰富的自然资源作为“体育+”融合的最大优势,以体育为载体,深挖地方特色,通过推广户外、家庭自驾露营、越野、时尚运动等健身活动和健康运动,利用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和大数据等现代化信息技术,打造线上线下一体化的全民健身活动服务体系。
构建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赛事活动体系,推广广覆盖、多种类、宜参与的赛事活动。大力发展“三大球”、健步走(跑)、骑行、健身广场舞、太极拳、健身气功等群众喜闻乐见、简便易行的运动项目。市、旗县区每两年举办一次不少于5个项目的全民健身运动会,每年开展的全民健身赛事不少于12次,实现了群众就近就便参与健身活动。积极开展社区体育赛事活动和社区运动会,今年4月在临河区举办了社区全民健身运动会,有60多个健身团体多名健身爱好者参加。举办了市直机关干部职工第十届运动会及全民健步走活动,有63个机关、企事业单位近人参加。
结合旅游资源、民族民俗节庆举办体育旅游赛事活动,各旗县区大力发展、特色鲜明地组织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形成“一地一品”“一地多品”的体育赛事格局。各地积极发掘形式更新颖、内容更丰富、参与度更高的全民健身线上线下活动,全市群众体育普及和组织程度极大提高,群众体育健身意识明显增强,经常参加体育活动人数逐年增加,全市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保持在42%以上。
加强产业融合
让体育产业释放新动能
让体育产业在持续发挥优势效应、不断提升“名气”的同时更具“财气”和“生机”,是我市体育事业近年来的重点发展方向。
依托“天赋河套”品牌,我市将健身健康产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推进体育与旅游、文化、农牧业等产业深度融合。通过举办国际马拉松赛、全国自行车赛、全市龙舟赛等品牌赛事,对外展示巴彦淖尔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宣传推介“天赋河套”品牌,增进体育文化对外交流,促进体育与文化、旅游融合发展。通过举办沙海湖汽车越野挑战赛、磴口县乌兰布和沙漠全国汽车越野挑战赛、乌拉特后旗骆驼文化旅游节驼球赛等,进一步扩大我市在全区乃至全国的地区影响力,拓展体育旅游业发展空间,丰富体育旅游活动形式,促进体育产业融合发展。
同时,鼓励有条件的旗县区建设一批集旅游、健身、休闲为一体的重点休闲体育旅游项目,培育一个国家级或自治区级驼、马产业基地,建立少儿马术培训学校助推产业发展。大力扶持杭锦后旗海龙马产业专业合作社、乌拉特后旗戈壁银根驼马牧业有限公司、内蒙古巨金盛业体育设施工程有限公司等10家全市体育产业重点企业,积极争取自治区相关项目资金,促进我市体育产业发展。
生命因运动精彩,体育伴健康同行。今后,我市将一如既往地推进体育事业发展,千方百计增强人民群众体质,让健身理念深入人心。(记者/张杰图片/胡东育制图/谭屹琳)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2475.html